Monthly Archives: January 2016

講飲講食 – 21

第21話 講講下以為講完收檔,細想之下還有「上桌」一項要講,由「買料」、「洗切」、「調配」至「烹飪」,「上桌」是最後一個「好吃」步驟,我講過這五個步驟是一連串的,像似系統工程,是必須的(necessary conditions),亦是 sufficient conditions,所謂 sufficient conditions,是指一個步驟失敗,即全盤失敗,不好吃。 上桌一項,像似簡單,其實大有學問,本為最後一關,更要留意,無謂像滑鐵瀘戰役→ 衰後尾;上桌是一項時間與空間關係的管理,原理與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切合,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指出時間與空間不是單獨的個體(discrete entity),而是兩者有著結構上的關係(structural relationship)。可能大家都會覺得我作大,我試舉例以說明之。 我講過我上次返香港手癢,在同學家中做了一個粉絲蟹煲,其實那次並做「煲」,因為同學家中未必有一個合用的煲,我的折沖方法是先做姜蔥炒蟹,但多留蟹汁後做蟹汁撈粉絲,即是分兩碟上,「上桌」時姜蔥炒蟹先上,蟹汁撈粉絲跟著,一先一後相差不過三、四分鐘,其實問題不大,可惜我那晚劃蛇添足,做多樣嘢,那天我不止買蟹,還買了蝦,我做完粉絲蟹(免煲),洗鑊,隨即做炒蝦,做這個炒蝦其實也很方便,但我買的是真正海蝦,不是養蝦,悉尼沒有海蝦賣,更沒有活的海蝦賣,這也是我無端自行「加餸」的原因,但買的海蝦,靓是靓了,但大小不一,煮時我要慢火,先落大,後落小,從而避免小的變老,大的仍生的不理想情況,用多了一點時間,當我拿那碟炒蝦出來時,方才發覺整抬人都等埋我才一齊開餐,那時我心裡想:敝,那些蟹和粉絲都凍哂。 昨晚校友幹事敘會家中晚讌,有校友帶來大鱔用自制醬汁蒸之,我家爐鑊當然比不上酒樓蒸櫃,但他分兩碟而蒸,火候控制剛到 sweet point(像打羽毛球,球打在球拍網中央),即熟即上桌即吃,一碟剛吃完,第二碟剛熟上桌再吃,這晚我們都吃得很痛快,這就是「好吃」。 當然等埋我才一齊開餐是大眾的禮貌,但吃海鮮要「好吃」,不可以等,茲抄錄清代袁枚著《隨園食單‧戒停頓》篇曰:「物味取鮮,全在起鍋時極鋒而試,略為停頓,便如霉過衣裳,雖錦繡綺羅,亦晦悶而舊氣可憎矣。嘗見性急主人,每擺菜必一齊搬出。于是廚人將一席之萊,都放蒸籠中,候主人催取,通行齊上。此中尚得有佳味哉?在善烹任者,一盤一碗,費盡心思;在吃者,鹵莽暴戾,囫圇吞下,真所謂得哀家梨,仍復蒸食者矣。余到粵東,食楊蘭坡明府鱔羹而美,訪其故,曰:「不過現殺現烹、現熟現吃,不停頓而已。」他物皆可類推。」 舊時家中吃團年飯及開年飯,定必將餸菜羅列滿桌,做哂擺好然後才齊齊舉筷,當代人更喜歡人未吃,相机先吃,WhatsApp埋俾許多人睇才吃,再有的所謂「盆菜」,龍虎鳳蛇渾雜,豬鴨魚蝦相交,當鮑魚遇上鹵水墨魚,海參夾在咖哩魚蛋中,一窩熟而再熟而吃,可以「好吃」嗎?吾以為本末倒置矣! 在第十八話中,我談過香港茶餐廳的待應對顧客的態度,分别可以很大,我以前在香港入境處工作時每天要接觸過百過境者,在稅務局 call centre工作時每天也和許多 client電話接觸,接觸的人大都很好,但、衹要在某一天,我遇到一個「衰人」,我就會整天、甚至好幾天不開心,看看這位網友的遭遇,你也許會有同感。 這組《講飲講食》故事暫完,將來遇有新意會再續,謝謝大家閱讀。

Posted in 講飲講食 | Leave a comment

識飲識食 – 20

第二十話 由年尾講到年頭,講了這麼多「食」,這話是講「飲」的,香港人的「飲」,可分為五類,-曰:水,二曰:湯,三曰:茶,四曰:酒,五曰:凍;「水」很易了解,我每天都飲最少一公升水,水對人體健康很重要,是清淨身體、特別是血液的最佳良藥,我特別欣賞日本人對山泉的謢理,那次在日本飲的山水真是可口,記著這世界還有許多許多人飲不到清潔的水,我們要感恩。 湯亦是吾之所愛,曾作一詩曰: 多吃瓜菜少吃肉,魚鮮菜凈好營養 色香味美復儉捷,一湯三餸滿開懷 作湯多是滾湯而非炖湯,家中的例湯是枸杞豬潤魚球湯、咸蛋芥菜肉片湯,番茄红蘿蔔薯仔豬骨湯。另外我的獨家補品是魚湯,方法是買條新鮮牛鳅,叫魚舖劏好回家洗凈,開鑊加少油略煎一面,息火降溫一會後加水兩杯,起火待滾,加蔥及海帶再滾,加鹽,飲湯吃魚肉,營養豐富;以前在港更喜歡做紫菜湯,除魭魚片外我更會用潮州三寶,即魚蛋,魚片及魚餃,方便可口,亦一樂也,不過在悉尼很難買到靓紫菜。 茶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大支柱,我不是茶客,不敢多談,不過结婚之後,妻子有飲下午茶(港式奶茶)習慣,不單止我,連女兒們到了下午四點,都會走到廚房黏奶茶飲,黏糕餅吃。 以前對酒沒有多大興趣,這幾年不同,跟 Peter行完山後,往嘆番杯冰凍啤酒補充水份,真是樂事;另外、在悉尼識得幾位飲餐酒的高手,與他們把酒談天,才知道飲餐酒的學問深矣、大矣,在澳洲其實飲餐酒極便宜,有些與果汁同價,澳幣拾多圓已有一支好酒,根據經驗,若論年份,今年是2016年,最好的是2016減 4等如2012年產的,次好的是2012年正負一年,即 2011 及2013年,2010者為舊酒,2014者為嫩酒,我們買的都是嫩酒,擺兩、三年便會好飲且昇值,即係更抵飲。 有些朋友飲酒,一晚飲好幾種,逐樣試,有些朋友,一晚祗嘆一種酒,更是同年份的,各有其所好,有個朋友更祇買某一酒莊的某一牌子酒,年年酒莊出酒他便bulk buy一大批。對於酒的評賞,專業矣,坊間的酒書,象似我們的《通勝》,年年出新版,是計分的,理論上是零分到一百份,但書内的評分大大部份都是85分至98分,在悉尼讀書時亦是100分滿分,50分合格,拿六十幾分我便很滿意滿足,65分是 credit,75分是 distinction,85分或以上是high distinct,我想都未想過拿85分,飲酒之餘,我會這樣想,一個拿86分及一個拿94分的學生,質素應該沒有分別,都係極優異的學生,那八分之差祇是一個較為好運,老師鬆手?題目剛讀過?一瓶得86分及一個得94分的餐酒,亦理應一樣,評酒師的心情?評酒師的特殊愛好?對於我這個擅長拿六十幾分的學生,我說的話是「夠全面」,又讀書、又做工、又理花園、又喜歡周圍逛,唔「肥佬」就係好;有些酒評家稱讚某餐酒時,除了讚這個酒入口怎樣好?味道怎樣好?之外,更多時會說:「夠全面」。 至於「凍」,源出於以前「冰室」的凍飲,記得兒時最喜歡的涼粉冰、红豆冰、雜果冰等,現代的是所謂各種「果凍」,已取代了梁啟超時代的飲冰室文化,最近更揪起一股飲果菜汁熱潮,在我工作地方的樓下,要五、六蚊一杯,排大隊,我七、八蚊都已經可以搞掂個午餐了。 現在那些「果凍」,都變成飯後甜品,學鬼佬餐後要 dessert,飽到你到喉嚨叮,其實真係不該,此風應該紏正,不過前幾天26號晚,有個朋友,做了一個椰汁西米芒果布丁,吃了一小口,好吃得驚為天人,忍不著口更多吃幾塊,不能自拔…..

Posted in 講飲講食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