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February 2018

社會學101: 第九講

社會科學3 我又以「批判性取向」來講講近年的中國的經濟起飛。 從「階級」角度而言,中國社會的階級特色是黨員幹部,這種特殊的階級是各級政府的管理層,雖云甚麼「太子黨」,能夠上位的黨員幹部都曾經過一連串的 selection 及 election,金耀基寫過一篇《行政吸納政治》的論文,寫的是當年港英政府怎樣吸納香港精英在政府做事,使一個殖民地政權有效地推行民生及經濟政策,使香港雖無資源,祇有地利及人才的情況下,卻能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 中國亦很善於這種吸納術,地方政府的黨員幹部在學歷及經歷方面的質素已大大提昇,雖云樹大有枯枝,但在近年雷厲風行的反貪腐行動中,清洗了許多不稱職的黨員幹部,中國各級政府的行政效率亦已提高。 在「榮耀」方面也要先解說一下,最初的是 Veblen的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理論,簡單而言就是人要「威」唔要「瘀」,這概念在社會學中很重要,一個人勤力工作想賺多錢換多些財貨是經濟因素,一個人勤力工作想昇高職爭多些話事權是政冶因素,一個人勤力工作得人稱讚、得人尊重是社會因素,這是社會學最喜歡研究的課題。 澳洲有一位 Criminologist兼 Sociologist叫 John Braithwaite就是研究 Shame theory,根據他的研究而訂了一些方案,澳洲Aboriginal的犯罪率明顯下降,其實也不是甚麼,就象在學校裡將班內最頑皮的一個做班長,年终還給他一個最優行為獎,不是說笑,這招對行為改善很有成效。 在中國新聞聯播中每每探訪一些老幹部或職工,細說以前中國挨打挨窮的艱苦歲月,而他們默默耕耘為國家為民族奉獻一生,這種鼓舞性的宣傳,特别強調了為國為民的「榮耀」,確實在許多中國人心裡,產生積極的精神力量。 在「制度」方面更要先解說一下,所謂「制度」,是指法律及政策,包括人事組織及行政的規範,俗語說:「在一個好制度裡,壞人做不了壞事,在一個壞制度裡,好人也會變壞人做壞事。」可見「制度」的重要性,這亦是社會學最喜歡研究的課題。 歐陸的社會學家在五十至六十年代搞過一些 Institutional Sociology,雖已式微,近代又講新制度主義,有興趣的可沿此線看看 https://en.wikipedia.org/wiki/New_institutionalism(順便給你們試試 Sociology的文章怎樣難讀難明。)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社會及政治制度為作了很深刻的改變,在經濟制度方面,除政府機構外,中國有國企、民企和社企,地區上有經濟特區、保稅特區等,在社會制度方面,现在有勞工保險,醫療保障及扶貧脱貧的執行政策等等,政冶制度方面增加了監察制度,這一切都有利於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 中國現在有高鐵、有航母等「硬件」,但在許多「制度」(即軟件)方面,尚有許多待興之處,要走的路還很多很遠,將來有機會會寫一些我熟識的制度改革文章,例如是中國的稅務改革建議,我希望能夠做到。

Posted in 社會學 101 | Leave a comment

社會學101: 第八講

社會科學2 所謂「多元學科取向」,是從一個多角度及全方位的觀察去理解問題,例如說:「印度媒體時常說印度經濟很快趕過中國」,我就這九個核心課題出發分析。 從「文化」角度而言,印度的內部種族很多,各族的文化很復雜,差異很大,雖然大部份人口信仰印度教,但這種宗教信仰不利工業生產、財富聚積及經濟發展。 從「制度」角度而言,印度的經濟制度很落後,政府機構繁雜而沒有效率,基建不足,教育不普及….. 不要說貪污腐敗了。 從(國民)「性格」角度而言,在我所認識的印度同仕中,他們都是印度的精英,與中國人相比,若論聰明勤奮,其實差不多,但這些印度移民,因為在澳洲相對生活條件優異,都不會回印度發展,更不會將錢投資回印度,印度有極嚴重的 brain drain及 money drain。 從「貨財」角度而言,印度人喜歡黃金,賺到錢就買黃金而不是再投資,lock up the money,國内貨品及流動資金極短缺。 從「榮耀」角度而言,仿似香港或臺灣七十年代,印度精英這一代都以留學及移民美國為榮耀,當然在美國的大企業當 CEO最光宗耀祖,但都是打工仔,缺乏企業主的創業精神。 從「權力」角度而言,印度中央政府權力不足及不集中,地方權力抬頭,雖說民主國家,中央政府要買票,要與地方勢力妥協,中央政府稅務收入不足,不能有效地推展中央政策。 從「空間」角度而言,印度大陸成三角形,地勢平坦,海岸缐長,其實很有利經濟發展,可惜道路、鐵路及港口的基建不足,這些地理上的優點也就是坐著等著。 從「時間」角度而言,中國在近百年已積極推行工業革命,其中經過內外戰亂,但從未停止過,近二十年是起飛期,印度在英國殖民地時期經濟好過中國,但獨立後原地踏步,在近十年才知進取,但所謂的經濟發展,全部是 Software development及 call centre帶動,完全倚賴美歐澳,經濟發展缺乏全面性及自主性。 從「階級」角度而言,印度的種姓階級及男女性别歧視很嚴重,社會移動(Social mobility)流度及流量不足,有說印度「人口紅利」好過中國,放屁!印度人口年輕過中國的是因為他們生得多,但醫療及衛生設施不足,死得早,最慘的是印度嫁女要重禮,殺女婴的問題極嚴重。 以上的三言兩語分析是過簡的,但讀了這九個角度,對「印度媒體時常說印度經濟很快趕過中國」一說也算是有一個大概而系統的理解,當然、以上談的每個角度,都可以大寫文章;總而言之,我的結論是:印度經濟發展的問題,就數量而言,較中國的多十個以上,就困難度而言,較中國的大十倍以上。

Posted in 社會學 101 | Leave a comment

社會學101: 第七講

社會科學 有一次我對人說:「我是唸社會學的。」 那人說:「嘩!咁巴閉?成個「社會」俾你讀哂!」 我又有一次對人說:「我是唸社會學的。」 那人說:「我也是唸社會學,不過我的社會學是在「社會」那裡「學」的。」 面對這些揶揄,當然是一笑置之,然而、要真正了解社會學的本質,我已從人類的知識講起,現在講社會科學,最後才講社會學,先參考下圖。 社會科學包括七個基要(generic)學科,可以分為三組連線;第一組連線是人類學(anthropology)、社會學及心理學,人類學以「文化」(Culture)為其核心課題,社會學以「制度」(Institution)為其核心課題,心理學以「性格」(Personality)為其核心課題,有人說性格影嚮一個人的命運,制度影嚮一個社會(或國家)的命運,文化影嚮一個民族的命運,其理如一。 第二組連線是經濟學、社會學及政治學,經濟學的的核心課題是「貨財」(Properties),社會學的核心課題是「榮譽」(或榮耀 Status),政治學的核心課題是「權力」(Power),古典社會學的三個理論巨挈: 馬克斯(K Marx)的研究課題的是就貨財分配而言,問「為甚麼我會這麼窮?」於是提出了Exploitation及資本論,涂爾干(E Durkheim)的研究課題是就榮譽得失而言,問「為甚麼有錢有權的人會不開心而自殺呢?」於是提出 Anomie 及 Relative Deprivation 論,韋伯(M Weber)的研究課題是就權力對比而言,問「為甚麼我要聽你的話?」於是提出官僚權位(Bureaucratic position power) 及 英雄偶象(Charismatic influence) 論。 第三組連線是地理學、社會學及歷史學,地理學是以「空間」(Space)為其核心課題,社會學以「階級」(Class)為其核心課題,歷史學是以「時間」(Time)為其核心課題。 從這三組連線,社會學的核心課題就是「制度、榮譽及階級」。就社會學的分析方法,單從這三方面作出發點是不夠的,因為制度亦可分為經濟制度、社會制度、政冶(或法律)制度等等,要全面理解一個社會問題,要由這三組連線,七個學科,九個核心課題出發,這就是所謂「多元學科取向」(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而社會學家緊握著這三組連線的三個核心課題,應該是可以思人之所未思,言人之所未言,這也亦就是所謂的「批判性取向」(Critical approach)。

Posted in 社會學 101 | Leave a comment

社會學101: 第六講

人類的知識3 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像似人人都要講「科學」,我說「科學」一詞被濫用,並無誇張,以前讀生物學(Biology),現在要說生命科學(Life Science),以前讀地理學(Geography),現在要說地球科學(Earth Science),以前讀經濟學(Economics),現在要說Economic Sciences,連諾貝爾獎項的正名也是這樣,遑論政治學(Politics)了(多正名為 Political Sciences),總言之加上「科學」之名,才貴格些。 社會科學及行為科學其實都是同一樣東西,有一段時間,美國的商界在政治上反對社會主義(Socialism)或對社會主義有恐懼感,連帶對社會科學(Social Science)這個「Social」字也有反感,結果為得到商界的捐助,許多大學的Faculty的都改名為行為科學(Behavioural Sciences),這麼没格。 近代一些大學不用人文科學之名而用「人文學」(humanities),再者,更有易名為 Liberal Arts,返回「文理年代」,再有些大學如悉尼大學,將社會科學及人文科學合併為人類科學(Human Sciences),以為這個世界祗有自然科學及人類科學,從此乾淨哂。 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及人文科學這種三分法,著實有其特殊意義,人文科學是講人與自己心靈的知識,知識的準則是「喜厭巧拙」,「喜厭」是一種個人内心的感受,「喜」者喜愛歡愉,使人接受(approaching),「厭」者討厭憎恨,使人遠離(avoiding);巧者是用最大的努力(maximal input)達到一定增「喜」減「厭」的效果;拙者是用最少的努力(minimal input)達到一定增「喜」減「厭」的效果。 相對於自然科學的 universalistic特色,人文科學就是 particularistic,這個更不易理解,但如果我說:「自然科學價值觀是求「真」(truth),社會科學的價值觀是求「善」(goodness),人文科學的價值觀是求「美」(beauty),你理解又會多多少呢?我或者再說:自然科學是講客觀分析(objectivity)的,人文科學卻講主觀取向(subjectivity)的,而社會科學是講眾觀取向(inter-subjectivity)的,還不明?我再再說:自然科學是唯物論的,人文科學是唯心論的,而社會科學是唯心亦唯物論的,講到這裡,你已被我帶到五里霧中,坦白說,我也有許多不明白的地方,現在還在摩索中。 如果妻子對我說:「我的英文好過你。」我絕對承認;如果妻子對我說:「英文好讀好學過中文。」我一定反對,我會說:「語文是particularistic,隨個人的喜好,而個人的喜好是隨其生長環境培養出來,不可比較。」如果妻子反駁,我會再說:「我愛妳,要我給你一個理由嗎?如果我能給妳一個理由,那都不是真心地愛妳的了。」

Posted in 社會學 101 | Leave a comment

社會學101: 第五講

人類的知識2 人類的知識分了三大項,再細分之下,共十五個學別(如下圖)。 當年入讀中大,祇有「文理社商」四大學院(Faculties),附設的教育學院祇提供 post-graduate diploma課程,現在的中大,除建築工程學院、農業學院及演藝學院外,差不多全包括了以上的十五個學別。 在自然科學中,包括理科(即物理、化學、生物及數學)、工科(包括建築工程及機電工程)、農科、醫科及電子、電腦及電訉工程科(Electronic,Computer及 Telecommunication)。 在社會科學中,包括社會科學本科共七系(包括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地理學、歷史學、人類學及心理學),商科、法律及大眾傳媒(Mass Communication and Multi-Media),大眾傳媒在國内叫廣播學院,成就的人才是報紙、電台(Radio)及電視(TV)的新聞記者、主播及主持,中大的學院稱為 School of Communication and Journalism,應改名了,連Donald Trump 也時常說 fake news,Journalism 已是歷史陳跡。 人文科學是講人與自己心靈的知識,包括語文、藝術、哲學、教育及翻譯等,我不將歷史學放在人文科學而放在社會科學中,實有原因,將來詳解,藝術方面,你們聽過「現代六藝」否?「現代六藝」包括(1)文藝、(2)展藝(全稱視覺藝術 Visual Arts,包括書畫、雕塑、陶瓷及攝影等)、(3)廚藝、(4)園藝、(5)演藝(全稱表演藝術Performing  Arts,包括音樂、舞蹈、戲劇及電影等)及(6)武藝(Martial Arts)。 文藝通常合併於語文學院,外國的更有本國的Language、Linguistic及 Literature學院,展藝在國内稱為「美術」(Fine arts),廚藝現在多编在旅遊及酒店管理系内(中大也有),園藝則多併入農學院或園林設計內(Landscape Architect屬建築工程學院範疇),香港有所獨立的演藝學院,亦有一所體育學院,武藝是體育學院一系。 近年有極普遍的International Studies program,即課程中加插外國遊學一項,增加學生的國際經驗無可厚非,特別是學習外國語文,在該國家學習該國家的語文有事半功倍之效,特別是做翻譯的,更要理解該國的民情風俗及歷史文化。 哲學是人文科學一個不可缺少的一部,如同社會學一樣,近年都息微得很,不過傳統的大學博士學位,都是 Doctor of Philosophy,社會學及哲學都是難兄難弟,不過兩者關係極深,將來會用很大多編幅討論相關問題。 圖中最頂的一層是宗教信仰,我將之在人類的知識分隔出來,因為我認為宗教信仰是超越人類的知識的。

Posted in 社會學 101 | Leave a comment

社會學101: 第四講

人類的知識 1 以前在《讀書記趣》中我說過人類的知識可分為: (a)人與自然的知識,即自然科學或物理科學 (Physical or natural Science); (b)人與人交往的知識,即社會科學或行為科學 (Social or behavioural Science);及 (c)人與自己心靈的知識,即人文科學(liberal Science or humanities)。 這三個分别,極其重要,我有個中大鄰居好友,時常與我爭辯,他主修物理副修數學,他時常投訴說:「你們這些念社會科學的,時常都說:「唔係一定的,又說不出一個肯定的答案。」」這點我承認,俗語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自然科學是無第二的,如果接受了愛恩斯坦的相對論,牛頓的古典物理理論就會被取代;但在社會科學裡,幾個理論可以同時並存,為甚麼呢?說來話長….. 所謂「人與自然的知識」,如日、月及星辰的相互運動,有沒有人類它們仍是依照它們的規律運行,不為人的意志所動搖,知識的本質是普遍化( universalistic),即是說自然科學的定律是放諸四海皆準,極端一點的叫 reductionism,即是宇宙間星體的運動關係,和物理界内的粒子運動關係,完全一樣;既然是一樣,理論走向單一化,如果我提出的爭辯理論(competing theory)是証對的,你的理論便是不對,一條 formula 便可以走天下,自然科學的知識較容易在全控制的實驗室中証明出來,很易分出「對錯」,知識的發展規律就是分辨出對錯,「精」就是以最少的程式表達一種因果關係,例如 E=MC2,「準」就是準確地預測結果,故此自然科學的知識要求是「對錯精準」。 「人與人交往的知識」起源於人類,沒有人類就沒有社會科學,人與人交往的知識很復雜,第一是「多果多因」,一個青年人吸毒後打劫,我們可以追朔很多原因,如父母離異、未受教育、朋黨教唆….. 第二是「因亦是果,果亦是因」,社會科學的特色是因子(factor)的回饋性(feedback or reverse actions),例如因教育程度低,賺錢能力弱,要住貧民區,貧賤夫妻百事哀,容易離異,構成循環的貧困代(perpetual poverty generations);第三是Emerging properties,一加一不等如二,整個發展並非直線(non-linear)進行,而是復合式關係進行,這些概念較難理解,但極為重要,一些社會風潮或運動,點點星火便可燎原;由於社會科學的復雜性,對問題的理解罕有單一,所以社會科學的知識是多元化,對於「對」與「錯」並無明顯分明或即時決定,今天認為是「對」的,明天可能是「錯」,某政策在某時某地成功施行,在另一個時空就是行不通,故此各種爭辯理論可同時存在。 在討論社會科學問題時,我們必須有一個「共同的指涉架構」(Shared Terms of Reference (’STR’ )),STR 除了一些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社會學 101 | Leave a comment

社會學101: 第三講

理論與證據 五四運動時推出的救國口號為「民主與科學」,先不說「民主」,衹談「科學」,「科學」一詞其實都很被濫用,甚至沒有一個標準的譯義,在我個人來說,我認為「科學」是(a)系統分析(Systematic analysis)及(b)存疑考証(empiricism);所謂「系統分析」就是對事物的觀察,找尋事物的常態及轉向的規律(Pattern and Trend),「系統分析」就是人類知識的基本源頭。 Observation →Data→ Information→knowledge → Intelligence 如上列,知識的聚積是經過一系列的洗鍊,是一個增值過程(value-added process),亦是一個驗証過程(empirical process),《大學》裡講的「格物致知」,其實就是這道理。 知識的源頭雖然是對事物的觀察,但在腦子思考上會產生一些意念(idea),而其發展方向則如下列: Idea → Concept→ hypothesis→ theory(consolidated conceptual framework)→ Paradigm(Consolidated theoretical framework) Paradigm一字可能較少見,這就是最大(grand)的理論系統,例如愛恩斯坦的相對論(Relativity Theory)、佛諾依德的心理分析說(Psychoanalysis)、馬克斯的歷史辯証法(Historicism)等。 我們時常說:「擺事實(facts),講道理(reasons)」,「事實」者,其實就是數據(supporting data)(或稱「可驗証的證據」(empirical evidence)),「道理」者,就是理論(theory),證據及理論是有相互的輔助關係,理論的強弱應該與證據的強弱成正比。 「存疑考証」其實是一種精神,人類對事物的認識是不斷改進的,所以我們應該存有一個謙虛的心,最有名的學說是 Thomas Kuhn 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他的 「Paradigm shift 說」是說人類的知識是朝「正反合」的三個階段循環進化,永無休止;舉例說在物理界裡,愛恩斯坦的相對論(Relativity Theory)取代了牛頓的古典物理理論,因為愛恩斯坦的相對論解放了牛頓的古典物理理論的一些假設(assumptions),並且解答了一些古典物理理論不能解決的問題,近代又有一些超弦理論(Super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社會學 101 | Leave a comment

社會學101: 第二講

獨孤九劍 在未講人類的知識前,我也談談我的治學方法,以前我說過「為學九品」,其實是做學問的「獨孤九劍」,即是課堂之「聽」、書本之「讀」、論文之「寫」及Presentation之「講」,小、中及大學中分别遇到、聽幾位好老師的教導,如沐春風,真是-種緣份,讀到一本好書,也是極難得的,偶然心領神會,寫到一篇極满意的文章,便會手舞足蹈,然而最難的是「講」,在中華文化中「少說話多做事」是為美德,在中大唸心理學時,許多老師都係鬼佬如 Drs Bond、Lazar、Goodman等,做完 Group project後我們要做 presentation作最後評分,當年最覺困難的是在大班同學仔面前講自己 group 的 research findings,這種間接的表達訓練,經過這許多年工作經歷,確實presentation(或 public speaking)最實用且是極為重要的 life skill。 除「聽、讀、寫、講」這四個基本招式外,再加學友之「論」,觀察之「微」,實驗之「証」,實踐之「行」;學友之「論」這風氣在同级同學間發展得并不好,可能同级同學間有競爭性,自己辛苦得來的讀書心得不可能分諸同學,個個都是自己讀自己的書,可幸在中大遇到幾位師兄師姊,不嗇賜教,讀社會學之路得了一些捷徑,社會學講field research,即實地研究,在大學一及二年級的時候在公共屋邨內做了一些社會調查,雖然都是拿著-些問卷問人作答,但這種與不同類型的人交往的過程中,觀察別人的居住情況及答問時反應,卻使我感受極深,獲益良多;實驗之「証」,主要是講實驗室內的測試,多在自然科學中進行;實踐之「行」,在個人的層面是自己做出來,在社會的層面其實就是某政策的推行,話說社會政策都是經過嚴格論證的,然而許多社會政策卻不疾而終,甚至推行後做成極大的社會禍害。 最後再再加上學而能「思」,學而能「思」最最重要,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篇》,「罔」者,茫然而不識其所用,終無成也;「殆」者,更甚,做錯事、做壞事也(請參考下圖,擺放位置是有特別意義的)。 社會學很喜歡用四分法分析事物,舉個例:讀書叻唔叻是基於兩大因素:先天的聰明及後天的勤奮,如下圖:有先天的聰明而無後天的勤奮是為「學霸」,無先天的聰明而靠後天的勤奮是為「學勤」(我將自己歸入這類),無先天的聰明而又無後天的勤奮是為「學渣」,有先天的聰明而又有後天的勤奮是為「學星」,如果再加一個偶然因素,例如像武俠小說中的「高人指點」或「巧遇祕笈」,那就成了幫主、掌門人、盟主,甚至是「學神」了(請參考下圖)。 在社會科學中,我們每每遇到兩難(dilemma),人類社會中許多事物都有 Trade-off,例如我繼續工作不退休,我現時的收入及將來的 Pension多了,但人生有限,自己的歡娛時間減少了,對家庭生活也有壞影響,諸如此類,在將來的許多解說理論裡,你都會見到以下的連繫體(Continuum)圖表,在現實生活中,除了一些極端的例子是走在兩極,一般人都會是在兩端中間擇個緩衝,如上例中我選擇現在退休,是在賺錢用錢和家庭娛樂間取得一個優衡點(optimal point)(請參考下圖)。

Posted in 社會學 101 | Leave a comment

社會學101:第一講

序 當我拿起筆在手寫板上開始寫作時,除了千頭萬緒,更是百感交雜,想的是在中大苦讀社會學(Sociology)四年,「苦讀」並非誇張,社會學的教科書全是英文,社會學的開門匙是英文好;第一、我天生的缺陷就是英文不好,别人閱讀一篇英文的文章要一小時,我要兩、三小時以上才讀懂,自己知自己事,在中大四年,除大一英文外,每學期都選修一科英文,經過這許多年的修練,仍然給妻子時常說我寫英文的 usage是錯的,講的英文讀錯音,到了這把年紀仍是,不禁有點潸然;第二、許多社會學家寫的英文很深奧,很難睇,很難理解,所謂深奧,明明是一些不太復雜的東西,他們將之概念化得很復雜、很抽象,不會有話直說,喜歡轉彎抹角、故弄玄虛扮高深,更善於在普通的言辭後面加個 ism 嚇人,「你睇唔明嗎?是你理解力不足,或是你的英文唔掂。」 OK,言歸正傳,我能否用十幾個故事將社會學概括地寫出來?算是我寫到了,又怎樣?有個朋友說:「如果是抄書的話,不寫也罷,網上有不知幾多社會學初階或導論的書或資料,按一下掣便 prompt很多出來,何勞你夙夜匪懈,甚至費寢忘餐。」話雖如此,我還是決定要寫,而且決定要寫得不一樣,作為我人生的注腳,這是2018年的Year Goal and Year Plan。 在《讀書記趣》中,我談論了甚麼是社會學,但要真正地了解社會學,必須從整個人類知識的架構開始,「嘩!Steve 你又作大了。」「唉,非也,且聽我細細道來。」 當年我有幸踏入大學之門,最震撼我的是中大圖書館,看著一架架的書籍,這就蘊藏著人類的知識,我並不滿足於閱讀主修的社會學及副修的心理學書籍,我甚麼書都看,總希望找尋到一些人生及人類問題的答案;在圖書館裡看著那些書籍,心中油然產生一個思念:人類有了這麼多知識,為甚麼人類還是困難重重?我讀了那些書,得到了知識,可作何事?這些問題縈繞著我的思維不斷….. 我最後總結著:人一生的努力在於尋找知識,並將知識昇華為「智慧」,從而解決人生及人類的問題,甚麼是「智慧」?「智」者,知日為智,即是甚麼都知,知到What to do 及 How to do;「慧」者,掃心為慧,即除去心中歪念,知到What NOT to do 及 How NOT to do;有人說你「醒」,是因為你不做錯事,不說錯話;有人說你「叻」,是因為你能說對話,能做對事,「要醒能叻」就是人生成敗得失的關鍵,但這一切都基繫於你個人不斷修練的思維系統,即是你的智慧。 有機會唸大學,充其量有張沙纸方便搵食,絕不保証你的智慧會增加多少,智慧的飛躍還要靠「緣」,這點我唔識講了,我沒有宗教信仰,但、倘若「神」是存在的而衪給我一個希望,我會說:「請給予我智慧,俾使我能夠解決問題。」 人能夠解決問題,生活就會開心,生命就有意義。

Posted in 社會學 101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