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2017b 香港之旅

香港之旅(第二十篇)

社會學研討會(下) 在第十八篇裡加插了兩首歌,希望讀者對這些異類遊記不要發悶,這篇是這輯遊記的最後的一篇了,照板煮碗,先聽聽這首《南山南》: 作曲填詞首唱者是個年青人(中文名寫不出),歌詞方面的連繫性很難理解,有點支離破碎,並無中心内涵,不過人家唱得出而且很流行,怪自己有代溝吧;中大的國内生也有易詞翻唱: 現代的歌曲填詞,題材狹窄,多是談情說愛,因事、因物詠志的較少,我更改歌詞如下,詞意卻是我對社會學的執著: 你在西方的豔陽裡,光茫四射 我在東方的寒夜裡,料峭瑟縮 如果午夜之前讀得完,我會合上我的眼睛 窮吾一生,做不完一場夢 我不再和誰談論Merton的理論 因为心裡早已滿懷困擾 我的心裡再裝不下其他東西 做一個只對自己說話的呆子 老師說你是人人稱道的大師 不及我第一次讀著你 時光消逝無跡….. 無可奈何 如果所有機緣連在一起 走上一生只為讀通你 喝醉了,想做梦?睡不著! 聽說有人還說着那古老的理論 說着今天還在西方發生的 就在他眼睛裡沒看到東方 没有悲傷但也没有花朵 你在西方的豔陽裡,光茫四射 我在東方的寒夜裡,料峭瑟縮 如果午夜之前讀得完,我會合上我的眼睛 窮吾一生,做不完一場夢 你在西方的豔陽裡,光茫四射 我在東方的寒夜裡,料峭瑟縮 如果午夜之前讀得完,我會合上我的眼睛 窮吾一生,做不完一場夢 大夢初醒,浪費了這一生? Karl Marx,Emile Durkheim, Max Weber,Karl Popper,C W Mills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2017b 香港之旅 | Leave a comment

香港之旅(第十九篇)

社會學研討會(上) 11月24日參加了一個社會學研討會,由劉兆佳主講,題目是「一國兩制→社會學的分析」,主辦單位是一些中大的社會學畢業生,原電郵是一位同屆新亞社會系同學轉發给我的,研討會時間在我停港期間,於是準備參加,並轉發電郵給在港認識的社會系同學,結果有一位師兄及一位師姊回覆參加。 劉兆佳1975年取得博士學位後即加入中大聯合書院社會學系當講師,那一年也是我進入中大聯合書院主修社會學,在大學讀書期中,修讀了他教授的「社會發展」(Social Development)一科,他所教的,都忘記了,唯一還記得的是他說過:「all social changes are changes of interest. 」似是恆真之理。 劉兆佳在2002年至2012年是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對「一國兩制」的理念及實踐當然是認識最多亦最深;然而他是一位社會學家,他怎樣用社會學角度去理解、分析及實諓「一國兩制」?想解答這個問題就是我想參加這個研討會的原動力。 研討會的程序與一般一樣,先是主講者就題目發言,發言後與會者可發問,主講者作答;劉兆佳先追朔「一國兩制」的始源及當時「中英聯合聲明」所隱藏的爭議點,所講的爭議點是港英時代的精英對「一國兩制」有歧異的理解,這種意念上的歧異引伸到後來香港政策及行政上的爭議,逐漸形成今時的局面,想解決這些爭議需追尋當年鄧小平講過的話….. 及後有與會者就香港「一國兩制」的demonstration effects 對臺灣的影嚮而發問,劉兆佳答得頗為詳盡,由於答得長,也是該晚的唯一問題了。 以前給我的印象是:劉兆佳的思維快過他的言語,上課前如不先做點功課,聽他講課不易明白,經過多年修練,他的演講改善許多,這晚他的演講很精彩,當然「一國兩制」是他的 pet subject,97 issue 開始便全情投入,搞了幾十年,而且可接觸中港政要高層,如何不精要及獨到?他今年出了三本書《香港人的政治心態》、《香港社會的民主與管治》及《香港社會的政制改革》,主要收錄他多年來寫的文章,毋容置疑,可謂「一國兩制」權威中的權威。 當晚其實我想知道的,承如主辦者稱:用社會學的角度去分析「一國兩制」的 issues,那晚我就不怎樣找到社會學的影子了,研討會後是晚飯,同檯的我們都是讀社會學的,傾偈主題主要集中於近年香港的社會矛盾,從以前的「佔中」至現在的「港獨」都談到,其實在「佔中」及「港獨」有一些關鍵人物是念社會學的,我心中的問題是:如果知識是由理解問題出發,從而分析及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社會學作為人類知識的一部份,他所能作出的貢獻是甚麼呢?面對香港一連串社會撕裂問題,社會學可否提供一些積極的 insight,又或者社會學家應袖手旁觀,衹作所謂冷靜、客觀的分析?社會學家本身的使命又何去何從呢? 自己曾經將四年時間擺在社會學裡,中大畢業後並沒有正式再向上讀社會學,不過、我還是時常在圖書館、書店及上網看社會學的書,總希望…..

Posted in 2017b 香港之旅 | Leave a comment

香港之旅(第十八篇)

深圳一日遊(續) 在華強北有許多賣手機的地方,數得出的名牌子都有,而且高檔低檔俱備,配件更是齊全,另外一些電子家居玩具在這裡也有得賣,例如摇控空攝無人機,可捲起象似毛氈的電子琴,國產膽式音嚮系統….. 行了好一會,我們回羅湖城晚飯,羅湖城十多年前來過,這個商場也起了很大的變化.地下主要是加工做窗帘的,那裡的窗帘價錢,平過悉尼的好幾倍,我有個中大鄰居,全屋的窗帘都在那裡做,然後 pack 箱回悉尼,他說連運費在内仍然極著數,一些店舖是做禮服及返工衫的,那些店舖賣冒牌表、手袋、CD等的都不見了,當年我在那裡買了一個假勞力士表給妻子,現在她仍用著。 或許你會問:「Steve,以你今時今日,駛唔駛買隻假嘢送俾老婆?」事因是妻子有隻時常戴用的精工表壞咗,叫我拿回港修理,問了幾間鐘表舖,間間都要二、三百蚊之上,妻子說以前買的都是四、五百蚊,不修理了,待下次回港她買隻新的;與時常上東莞工作的弟弟談起,他便帶我來,他說那些「勞力士」表,外殼做到95%似,内裡是電子餡(不是機械),更為方便好用;到時,見表殼做得真是很精巧,幾可亂真,於是買了個「金銀勞」,一百六十蚊人民幣,及後拿回家給妻子(不敢說送),唯是妻子大讚,謂唔駛日日上鏈兼且掉失了也不肉痛,當然在悉尼,會有人問你隻「金銀勞」何從而來?(多答老公送。)但绝不會有人問你隻「金銀勞」是真是假? 一般人直覺說羅湖是香港的邊界地鐵站,在國内而言,羅湖是接攘香港邊界的一個區,所以如果我說搭「港鐵」到羅湖站,過關後扺羅湖,在羅湖城吃飯,我是沒有講錯,「羅湖」是跨越兩地的地標和地區;深圳其實很大,有很多地方我都很想去,例如是胡桃里,那裡的發展就模仿英國的利物浦,日間是茶餐廳,夜間變成賣酒及聽歌的地方。另外一處是中大在深圳的校址,有機會去看看;中國現發展大灣區計劃,再加上港珠澳等大橋的相繼建成,整個珠江三角洲包括深圳又會有深刻的變化。 最後是搭港鐵由羅湖回红磡弟弟家,這裡也要寫一寫,普通位是40幾蚊,特別貴,就像悉尼的 airport surcharge,頭等位是50幾蚊,俾多拾蚊,真系抵,唔駛俾人迫且有座位坐,絕對value for money。 最後是在胡桃里演唱的《成都》一曲: 我認為將「成都」改為「深圳」也適合;中大國内生亦有另一演譯: 這首是趙雷作曲、填詞及首唱,民歌說唱類,作曲我唔識,不敢評論了,填詞有許多創意,但有些不合理的地方,如「九月….深秋的嫩綠的垂柳」,有點植物學知識的都知道九月是初秋,而楊柳是春飛絮發嫩葉,秋天就落葉,除非他講的是九月的悉尼(南半球);我試試改改歌詞的哼著: 讓我掉下眼淚的,不止昨夜的酒 讓我依依不捨的,不止你的溫柔 餘路還要走多久,你攥著我的手 讓我感到為難的, 是掙扎的自由 相識初是在九月….. 回憶是思念的愁 初秋變紅的楓葉, 親吻著我的額頭 在那高聳的水塔下….. 我從未忘記你 CU….. 帶不走的….. 只有你 和我在CU的小路走一走 …..好不好喔? 直到所有的燈都熄滅了也不停留 你會挽著我的衣袖,我會把手揣進褲兜 走到孖辮路的盡頭 ……坐在眾志堂的門口 分別總是在五月….. 回憶是思念的愁 春末綠蔭的垂柳, 親吻著我的額頭 在那未圓湖的小橋上…..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2017b 香港之旅 | Leave a comment

香港之旅(第十七篇)

深圳一日遊:大學火車站→深圳出入境口→大劇院地鐵站→華強北地鐵站→羅湖城→香港 在上篇最後一句,用了一個罕用辭「嗟哦」,有人問是甚麼意思,「嗟來之食」相信大家還記等,「嗟」單字用是呼喝聲,「哦」是明白了的意思,「嗟」和「哦」合用卻是一種「嗟來之食也要食,大家都明白那種無奈」的感嘆。 11月19日(星期日)與一中大社會系前輩同往深圳,他近年遊走珠三角地區,對深圳有local knowledge;我與深圳最親密的日子是在1980年的農歷新年,時任入境處助理主任,駐守羅湖出入境站,除撿驗出入境人仕的証件外,還要守橋頭,當時與對面的解放軍,衹有一米之隔,再遠望就是深圳了,那時的深圳除火車站外的政府行政大樓,其他都是一些很 Shabby的民房及農地,改革開放使這裡番了幾番,據說 GDP高過香港及台灣。 當年其實在入境處學堂剛畢業,可能等人用,差不多整個 squad都派到羅湖工作,那時早上五點起床,六點要到市區某集合點,有專車接我們到羅湖,跟著換制服,開始每天忙碌的工作,七點開閘,人潮衝入,拖男帶女,擔挑橫飛,真係難得體會的大場面,那時每天朝七晚七,每天一班制,一星期返四天,最記得一天準備換制服放工返家,忽聞那處有些雞鳴聲,原來有幾隻雞伏在櫃邊,信是入境客過關時「走」雞而被棄置(當時許多回鄉客在春節拿活雞回港),於是幾個同仕合力捉雞,我也捉到兩隻活雞拿回家。 當天我們在大學站集合,很快便到達羅湖,過境後便在那裡飲早茶,隨即乘塔地鐵往大劇院站,地鐵設計完全和香港的一樣,因為很新,較少人用,更為乾淨企理,在地鐵内我見人讓位,儼然是一個高度文明的城市。 到大劇院站的目的是參觀深圳博物館,可惜當天深圳博物館因裝修而關館,不過大劇院地鐵站已很有睇頭,因為整個地區新建,樓房較少新舊混雜的問題,地鐵站連著商埸旅館,並結合著許多名店及食肆,因為地方寬大,較諸香港的更舒適。 在地鐵站另一個出口是深圳書城,幾層樓全是書,很多人看書及買書,中國能夠在近30年崛起成為美國之後的第二強國,其中一些 intrinsic  positive factors就是中國人的inborn才智及勤奮,來到書城,看到這麼多的書,看到這麼多人看書,看到這麼多人買書,就知道中國人及中國的潛質無可限量。 午間在大劇院地鐵站附近的一間餐廳午飯,消費與香港的差不多,但服務頗佳且坐位舒適;午餐後轉乘地鐵往華強北站,華強北是著名的世界電子電腦電訉硬件中心,進入一些電子商場觀看時,許多電子零件及配件的零售商店都關了門,其實電子電腦電訉是一門變化最大的學科、工業及商業,有了eCommerce,店舖式零售業就會式微,有了机械人,工廠工人便會減少….. 這種不斷替代及更新的現實變成這一個行業的常態,以往這種常態祇發生於歐美、日本及韓國,現在發生於中國的北京中關村(騰信及百度),江南的杭州(亞里巴巴),廣東深圳(華為Huawei手機、中興ZTC手機、大疆無人飛機、比亞迪電能車),這種常態的變化速度及廣度,前所未有。

Posted in 2017b 香港之旅 | Leave a comment

香港之旅(第十六篇)

港島半天行: 中環街市(閣麟街)→中環至半山(干德道)自動扶手電梯→舊山頂道→山頂道(接口)→盧吉道→克頓道(龍虎山郊野公園)→大學道(香港大學)→西邊街→第二街(西營盤 MTR) 11月28日(星期二)約了亞曹午餐,亞曹是我中學時要好的同學,早我一點移民,在加拿大多倫多幾年後,回流香港,现在在港珠澳大橋的相關工程工作;相約的地點是旺角彌敦道的稻香酒樓,這間酒樓的經營模式(Business Model)也有獨到之處,我講過我對食肆的經營很有興趣,事實上我在ATO做過很多 Client Risk Review,其中一項重要環節就是研究企業的經營模式,一間公司掂唔掂,他的經營模式差不多是決定因素,有次我研究一間公司(過程包括與該公司的 senior management 面談),這公司在當時的澳洲經濟環境下,真是有獨到之處,結果公司賺大錢,股票價大升,作為公務員,我當然懂得 avoid Conflict of interest,但自始我知道一間公司是否賺錢?股票價是升是掉?與其經營模式有莫大的關係。 稻香酒樓做得著當然是集團式經營,利用 scale of economy:入貨bulk purchase,裝修 bulk renovation將成本降到最低,食品都是中央製造分銷到各分店,質量都控制在一個編定的標準,每個樓面員工負責一定的檯數,我相信有一個分紅制度去鼓舞員工,使員工落力工作,簡而稱之,整個經營模式都理性化、大眾化、大路化….. 或者你會問:「以上我所講,其他酒樓也有做,何來獨到之處?」非也,在我觀察中,稻香在這理性化的經營模式上做得最徹底,這就是「知易行難」,再者他們還會有一些 trade secret ,不會亦不易公開。 午餐後亞曹提議去大平山頂逛逛,我沒去那裡差不多四十年,也想去看看變化怎樣,當然贊成,我們乘坐過海隧巴至中環,以閣麟街(Cochrane Street)為起點,由此是經行人電梯向上行,途經堅道、摩羅街、羅便臣道至干德道,從干德道再行往舊山頂道,一路上行那些屋就越富貴,去到山頂道,又是人頭湧湧,人聲頂肺,強國人已佔領纜車站附近的旅遊點,於是轉右行盧吉道,盧吉道是繞著山頂半山的步道,遊人較少,向北遠望,可看盡香港島及九龍半島繁華的一面。 在盧吉道附首低瞰,風光截然不同,密麻麻的豪宅,每間動輒數千萬圓,可能離開香港太久,真不知道香港是一個怎麼樣的地方,假如我是個香港80後,我有個很能幹的老豆,他對我說:「亞仔,放膽去馬追女仔娶老婆,我幫你屋價的一半!」雖然如此好運,不過我還是有一條很長很長的債,一生就是為了還屋債,值得嗎? 由盧吉道轉克頓道,就是一路下山,經過龍虎山郊野公園,香港大學大學道1號(校長住所),再向下落就是西邊街,再行是第二街,可轉乘地鐵回家。 在第二街找了一間大快活餐廳與亞曹吃下午茶傾偈,我們都生於香港,成長於香港,到了三十多歲時移民海外,數年後他回來香港拼博,我則長留異邦,不覺疏隔三十年,我倆现在的共同點是:我開始退休了,而他也說準備退休,與他暢談異地的生活經歷,懷望以前讀書玩樂之趣,不勝嗟哦。

Posted in 2017b 香港之旅 | Leave a comment

香港之旅(第十五篇)

11月26日(星期日)一條友去了東坪洲;香港是一個地質公園勝地,位於香港東南西貢半島有六角柱式的「火成岩」(火山岩浆在地穀冷卻而成),位於香港東北的東坪洲有層疊式的「水成岩」(沙石貝殼經年沉积岩而成),水火交融再加地殼變動形成巨大壓力下產生的「變質岩」,例如是大理石(marble),去東坪洲當然是想看水成岩。 一條友去也有原因,東坪洲祗有在星期六及星期日有公共渡輪前往,決定去的時候是星期五,如果邀請別人去,太 short notice了,另外今次去亦是探路,探路有異於我們的普通行山,在探路時,如果有 alternative routes,我們也要嘗試行行,儘量吸收當地知識(俗稱「貼地」),有時甚至要做筆記,劃簡圖以幇助記憶及計劃將來行程,不能像似自己係「靚仔」的時候,見路就行,無路就行出自己的路來。 當天九點鐘到大學火車站,隨即轉左步出馬料水碼頭,崇基書院原址原稱「馬料水」,火車站亦原稱「馬料水站」,後中大成立,火車站修建後改稱「大學站」,但外面的公眾碼頭仍稱「馬料水」,事實上那裡是一處填海地,當年讀中大時就喜歡「曳摇共對輕舟飄」,因為火車站側就有士多及艇仔租,讀書時有次中秋節期間與同學仔租了艇仔,扒至對岸(即現今的馬鞍山腳),露營住了一晚,翌晨扒艇回中大,很是有趣。 船從馬料水碼頭出發(來回船費為港幣90),經過約一個半小時才扺達東坪洲碼頭,回想上一次來時,是80年代年頭,又係和崇基那班喜歡行山的同學來的,那次還在東坪洲露營一晚,景色依舊,但時間卻過了30多年,據說該島全盛時有二千多人居住,現在餘下的,我相信不足二百人,而這二百人中雖然在東坪洲有屋,但大部份平時住在市區,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才回到島上做遊客生意賺錢。 下圖是東坪洲行山路線: 我登岸後先向右行,經過士多,然後到達一處警署,從警署側行,是一處棄用軍營,過了軍營便是「斬頸洲」,所謂「斬頸洲」,是海浪侵蝕headland 後而成的島嶼,但當時潮退,這個斬頸洲是與 mainland連接在一起的,那連接的地方象似一條巨巷很是有趣,過了斬頸洲,我沿著海邊繞圓一周回到碼頭士多午餐。 在碼頭附近,卻見到一些抗議橫額,一些是抗議該島無水無電,一些是指責鄉事委員會的,在那裡我看見很多廢屋,許多己是倒毀或半倒壞,一些摺床及木椅都胡亂地掉在廢地屋邊,沒人清理亦沒有人理會,總言之是一遍衰敗景象。 吃過餐蛋公仔麵,我又沿碼頭左面沿岸邊起行,那裡有三個景點,第一個是「更樓石」,是一處高聳的沉积岩石台,可登上遠望東海,第二個是「難過水」,是一處低下的沉积岩石台,在水漲時積了水,加埋風浪就很難過了,第三個是「龍落水」,亦是一處沉积岩石台,但石質有異,有一大片塊露岩是淺白色的,附會而作,稱那片塊帶為「龍」。 8字型的繞了東坪洲一周,時近四點,在士多下午茶,吃了一杯紅豆涼粉椰汁冰;在碼頭等了好一會至五點,我又登船回程去馬料水。 在回程途中,心想:這裡雖然被納入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的範圍,又說是船灣郊野公園的擴建部份,除了碼頭有個「好」廁所外,那裡差不多甚麼都沒有發展,居民無水無電要自行接駁水喉及發電,在這三十多年來,東坪洲發生了甚麼事? 如果我沒有估錯,是三方面角力下三負的結果,這三方面是政府、NGO環保組織及原居民,原居民就是要講利益,故有的地權利益當然不可少,傳統繼承做法不可改,例如在其勢力範圍内興建墳地,放棄這種利益就如同背叛其祖先;NGO環保組織代表大眾的「高層次」利益,最好的郊野公園就是 place of minimal human intervention,盲目地反對一切建設,包括造路供水供電的基礎建設,政府官員的為官之道就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故凡事得過且過,究竟「我」又不是住在那裡,並無切膚之痛,況且「我」還有很多嘢要做,爭執性高、爭論性大啲嘢可以唔掂就唔掂,涉政治啲嘢更千禱唔好亂掂,因為很容易舐嘢。 「我」在政務署工作過,這些問題我有深刻的體會。

Posted in 2017b 香港之旅 | Leave a comment

香港之旅(第十四篇)

11月15日(星期三)參加了幾位「半」澳洲友到南丫島作半天旅行,所謂半澳洲友是一班因緣於 Kenny而認識的中大崇基同學,他們與我差不多同期移民澳洲,相差的是:他們坐了兩年移民監,拿了護照便回流,當年在悉尼,全盛時期,一檯大人,一檯小朋友,逢星期五晚在近住處的一間酒樓吃晚飯聯敘,及後、祇餘下我和另一個家庭是在澳洲落地生根的。 是日下午兩點扺逹中環碼頭,現在也沒有分甚麼海內海外線碼頭,1號碼頭是去尖沙咀的,其他碼頭則是去坪洲,長洲及南丫島等,南丫島位於港島西南,與鴨俐洲遙對,我們的上岸地點是榕樹灣,預算是由榕樹灣行往索罟灣,在索罟灣吃晚飯。 https://www.google.com/maps/d/viewer?mid=1QCIW6-Sxx5MF8hHo9La7ARzzgmg&hl=zh-TW&ll=22.215431406160054%2C114.12559509527591&z=14 渡海小輪很快將我們由中環送往榕樹灣,沿途回望港島西端,在上環、西營盤等地有很多高樓拔地而起,無他、地鐵擴展到那裡,那裡就會興旺;到了榕樹灣便開始起行,我們這班人以前都係半個行家,特別是讀地理的,時常要field trips,即是通山走,當年在雙鹿石澗行險的,就是這班人,現在寶刀雖然未老,不過都鈍了許多,時光不許回頭,選擇的路線就要互相遷就一下。 這條路線其實也很好行,當天有些陰雲,天氣不象前幾天那麼酷熱,途經一店,有山水豆腐花吃,當然一試,吃完後登一山嶺,那裡裝有一個風力發電系統,當然是發電廠做的粉飾品,南丫島其實有一個很大的火力(燒煤)發電廠,供應香港島區電力,以现在的科技,大陽能及風能發電的效率都不高,水能、潮能及地熱需要很大的投資而且有地域的限制,核能又有安全問題,在最近的將來,火力發電仍是電源的有效供應者,唯一是希望多用天然氣發電,因為燒煤是最污染的。 沿途經過洪聖爺灣,整個沙灘與以前的相差很遠,沙灘面積擴大了,而且沙質幼細,應該是經過人工改造過的,為甚麼我這樣清楚?許多年前,我有個小學同學仔在一個大公司當了該公司遊艇(有十米多長)的艇長,即一腳踢,由駕船、維修至清潔都做埋,老板每年都有一些時間出差外遊,他就襯此空檔招呼我們這班同學仔,許多時我們去南丫島,且多在洪聖爺灣停泊,除游水釣魚外,那遊艇附有一小快艇,我們在那裡滑水,有一次不知怎樣,幾個同學仔塞了十蚊在我泳褲内後,我被抛下海,要游到洪聖爺灣那裡的菜地買菜回船,好彩游到去,又好彩買到菜,他們用小艇將我和菜接回來,那時的洪聖爺灣沙粗石尖,我的腳被刺痛得媽媽聲。 未幾天快黑,我們到達索罟灣的天后宮,在那裡我們找到另一位朋友,他因工作關係直接到索罟灣接應我們,大家跟著到該處著名的天虹海鮮酒家晚餐,這間酒家最著名的并非甚麼特色海鮮,而是幫襯他們可以有免費遊船接送至中環,這就他們的賣點,當天是星期三,不是周末或假期,食客都集中在天虹,這也是他們做生意之道。 當晚那侍仔也很有趣,時常在扮勤力又主動和我們說笑,他說他與人投資了另一間海鮮酒家在索罟灣,不過唔夠天虹做,於是過來天虹打工幫補生計,這個侍仔更指我們看隔海對面的周潤發故居。 自認「識」海鲜我當然是一馬當先的去揀海鲜,一隻白花蟹索價二佰蚊,煮埋俾你食喎!你話扺唔扺?後來我們都叫了海螺、蝦和魚,埋單每位三百幾,是香港的標準海鮮餐最低消費了,雖然不是豪食,但海鲜很新鲜,當晚回中環的船費全免,這時我又想:天虹真識釣魚,他們用20蚊(免船費)「釣」了我們在他那裡吃300多蚊的海鲜,他們真划算。

Posted in 2017b 香港之旅 | Leave a comment

香港之旅(第十三篇)

11月10日(星期五)參加了澳洲友 Joey搞的大嶼山騾仔徑行旅,所謂非驢(donkey)非馬就是騾(Mule),但騾亦是公驢與雌馬的結合物,役用价值比驢或馬為高,騾仔徑連接東涌與昂平,路線為東涌→逸東邨→候王廟→360纜車徑→彌勒山→昂坪纜車站→昂坪,全長5.6公里 ,原為建造東涌纜車時運輸物資的山路,雖然路程不長,但全程上山,共要跨過三個山頭,困難度為3級,需時平均約三個半小時。 是日天氣晴朗,時界十一月中旬,香港仍然酷熱,這條山路大部份是石級,上有望不見頂的石級,回望卻可附勘整個赤臘角機場,想當年(1986/1987)在工業署acting Assistant Trade Officer,某商人化了百多萬提交政府一個建議書:Hong Kong Master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Plan,赤臘角機場就是其中一項,這份建議書來到工業署就是由我第一個睇,撮要分析….. 那建議書成本電話簿咁厚,是我一生人在工作上最忙碌(農歷年也在家工作)及最困難(因為很多嘢都唔識又無人幫無人問)的日子,後來這些建議都不被接納(原因省略),不意在香港回歸前,卻匆匆上馬,現在還要搞擴建,造第三條跑道。 行近昂平,遥見大佛,對於中國现在時興建造露天菩薩佛像,我是持反對意見的,禮佛都要替衪造個有瓦遮頭的「屋」,任其風吹雨打,何來尊敬恭奉之意!來到昂平,進入「老街」,是一些旅遊買紀念品及飲食的地方,與佛門清淨地的調子相差很遠;我們在昂平補充飲食,準備續行鳳凰徑至大澳,在那裡的 Information Centre諮詢後,知道那段路有13公里,不可能在今天下午完成,決定由昂平沿車路行往大澳。 這條路幾十年前行過,上山一段擴闊了,可行大巴,以前是在山腳要由大巴換乘小巴上山的,由山腳至大澳一段,則完全一樣,是上落各單線(dual single),我覺得若要發展大嶼山,由銀礦灣至大澳車路全段dual double是必須的;去到大澳有謂景色依舊,在海邊原為水上人家,居民搭一些吊腳屋而住,出入需用小艇,现在那些吊腳屋還存在,不過全用不銹鋼包著,象似鐵甲奴屋,大部份門鎖深深,無人居住,沿海邊行經碼頭至一酒店,這酒店投資很大,但建在大澳是否viable呢?大澳其實象似一個死緊的市集,死緊的原因是交通,我們到達大澳時巴士站已是排了一條長龍,行完時回到巴士站見的長龍更長,原本想在大澳吃晚飯,都不吃了,決定到東涌才吃,在巴士站等了個多小時,我們才乘到巴士到東涌。 東涌和大澳簡直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市鎮,一個走在前沿,一個留在後尾,個中原因我不清楚,但大澳死緊是事實,死緊的原因是公路及公巴,公路單行流量有限,公巴單一而服務不足(没有小巴服務、的士稀少、渡輪衹有大澳至屯門線且極疏落),大澳現在想在旅遊方面發展,但大澳在這方面的潛質有限,大澳三寶:蝦醬、咸魚、生曬鲜蠔還有多少人喜歡吃?還有多少人會專程入大澳買來吃?那些吊腳海邊屋,遠望像似被打敗及被打殘的變型金剛堆伏在那裡,何來原居民風釆?沒有遊客會再來第二次,更沒有遊客會推廣朋友來,在港珠澳大橋建成後,大澳將更為孤立….. 然而香港土地稀少,發展大澳為另一個現代化衛星市鎮完全可行,香港政府及大澳現居民又怎樣想呢?

Posted in 2017b 香港之旅 | Leave a comment

香港之旅(第十二篇)

11月17日(星期五)是第三次大浪西灣之旅,這次的路線不同,上兩次是行麥理浩第二段,今次行的是麥理浩第一段,今次的行山目的特別,主要是第一段我較少行,下次做行山領隊時我希望行這一段,故這次是探路。 若論港英政府的德政,一是公屋居屋,二是郊野公園行山徑,就是在這段山路,我見著麥理浩,時年1975(當年當然未稱麥理浩徑),當時與一位同學 Gary(中學後一同進入可立中學讀 Form 6)行山浪茄,在行行下山時,見到迎面而來一個鬼佬,他向我們打量一會便行開,再過一會,迎面而來的是另一個鬼佬及一個鬼婆,當時互相招手一下說聲Hi,忽然那個鬼婆指著我的上衣問:「What is Ho Lap?」我著的是可立中學運動衣,上印 Ho Lap,我連忙說:「Ho Lap College。」回家後覺得很特别,找了一些圖片看,男的確是麥理浩,女的就不知,但應是其夫人,作風當然是很低調。 1997後的香港特首(地位相等於1997前的港督)都很多爭議,若要分辯,以我這個經歷為例,作為港督,可以在荒山野嶺遇到 Steve and Gary,真是不吃人間煙火,何似香港特首,三日一小讌,十日一大讌的要與各路利益體戶周旋、俾面、應酬、爭票…..  結果陷入支持地產權貴之指責,甚至蒙因貪污入獄之恥。 選擇這個日子行山是 想 synchronise 「毅行者」的每年一度的麥理浩徑100公里遠足活動,今次探路是我一個人,但亦不是我一個人,說得玄妙?說清楚點,我是跟著毅行者齊行,一則安全,二則沿途有水供應,三則前後有人相隨不至孤寡寂寞….. 總言之是想做 free rider(經濟學術語)。 毅行者是由北潭涌禁區閘口出發,其實我就是住在那裡,因利乘便,我便站在毅行者前面起行,時近9時,我都是在偷步,其實首七、八公里都是車路,步行速度較快,但景色就欠奉了,就是行了四、五公里,後面的毅行者便趕過我,他們四人一隊,穿著同款服飾,真係唔打得都睇得,近年在個人行山設備方面的科技也增進不少,第一是衣著,全是緊身衣,盡顯個人身裁的缐條美,據說是既保暖但通氣及疏汗,第二是鞋,以前的行山鞋太重,現代的輕而可保護腳踝,兼且防水但透氣,第三是背囊,輕巧而附設水袋,可以一路行一路飲水,連停下來飲水的時間也慳番,第四是行山杖,最新的有類似汽車的避震系統,總言之操作方便,行山舒適。 毅行者全程要連續行100公里,中途需要補給,我行的是首段約15公里,首七公里是車路,無挑戰性,唯末段萬宜淡水庫大霸,景色優雅,特別是大霸東陲,有六角型天然石柱,是香港石質公園一部,過了大霸便要上山,上山之後又要落山,是為浪茄,原本浪茄是一個孤獨沙灘,並無名知,在香港六、七十年代有一個互愛福音組織,就是在浪茄興辦一個戒毒中心,其中一個負責人姓陳,原是黑道人物兼吸毒者,信教後以福音助人戒毒,我曾經聽過他的演說。 過了浪茄就大濟了,要行過幾個徒峭的山脊,我見到一位毅行者,行到嘔吐,事實上這時是11月中旬,當天陽光普照,氣溫浩熱,甚易中暑,我相信這個毅行者準備下足,或者是初哥,未識做熱身,行山亦需熱身?當然要,行有慢行,普通行及急行,在初段中應為身體 gear-up而慢行,等呼吸及步伐協調好才逐漸加快,做領隊除了帶路不要行錯路外,還要因應個別隊員的情況而調節速度,通常是先慢後快,全隊人安全而能在預定時間内完成行程者是為領隊的基本職責,那隊毅行者,想快而急,結果欲速不逹,行内人稱之為「爆煲」。

Posted in 2017b 香港之旅 | Leave a comment

香港之旅(第十-篇)

香港人多地陝,到郊野遠足是為了舒舒市區生活煩雜之氣,悉尼天大地大,晚飯後在住處繞著幾條街行行走走,是舒舒飯氣;澳洲有許多郊野公園,不過要駕車很遠才到,如西面的藍山地區及南面的皇家國家公園(Royal National Park),有些地方如 Morten Country Park更要用四驅車進入,移民來悉尼時買了新營幕及露營爐具,來到悉尼後發覺想象與現實是兩回事,澳洲的郊野公園極大,大到人間蒸發咗都無人知,為首十多年,與妻子興緻勃勃的南征北討,駕車去 Gold Coasts,Dubbo及墨爾本等地,住的是 motels,但都沒有在澳洲行山露營過。 在悉尼行山,其實都是近十年的事,在悉尼認識了 Peter,他是行山發燒友及專家,參加了他籌辦的行山活動,使我對行山的熱情,又重新燃點起來,前幾年更跟他到臺灣、意大利北部及法國南部行山,有興趣者可參閱本博文内的外地旅遊專欄;另外亦可參閱我以下在悉尼的行山遊記。 http://www.alumni.cuhk.edu.hk/aaaus/news/2012June/hiking_120318.htm http://www.alumni.cuhk.edu.hk/aaaus/news/2013Sept/royal_national_park_walk_steve_lam.htm http://www.alumni.cuhk.edu.hk/aaaus/news/2014June/Castle_hiking_steve_lam.htm 至於今次的行山活動,也是機緣巧合的,我講過今次放假成個拾一月,是退休前渡假,主要是 re-connect 以前的同學及同仕,無獨有偶,原來在拾一月有很多住在悉尼的朋友都往港-行,於是湊足人數,也來一次西貢大浪西灣行山之旅。 我行過西貢大浪西灣十多次,各種地理環境都掌握到,但重新做領隊也要做足功夫,事先上網調查,並將一系列最新的資料給予了各參與者。 11月6日(星期一)是第一次大浪西灣之旅,選擇星期一是因為遊人較少,meeting place 是北潭涌巴士站,人齊後便乘的士到西湾亭為 starting place,第一個小休點是西灣士多,我未吃早餐,叫了餐蛋公仔麵,住在大浪灣區的「原居民」多姓黎,就以「黎記士多」稱之,午餐於鹹田灣士多,多走一小段到大灣,大灣沙白無人,在那裡停留了一會才繼續行程,鹹田灣及大灣有些地方原先種田,現已荒置,至大浪坳,原本有路由此上到蚺蛇尖(Sharp Peak),現道路被封,據聞因國内遊客湧至,一些並無爬山經驗者亂闖蚺蛇尖,導致幾次危難事件,結果政府封路,當然識途老馬如我,亦知道如何繞路走可達蚺蛇尖,不過今次寫明唔去蚺蛇尖,當然不去,這次旅程差不多完全依原定計劃及時間進行。 11月12日(星期日)是第二次大浪西灣之旅,同行者是中大同學,我對大浪西灣情有獨鍾,百行不厭,除了又長又白的沙灘外,從那些山咀 (headland) 外望,茫茫東海,而近望則潮湧連天拍石,浪花擊泊聲昂,真是極視聽之娛,這次行程與上次差不多,但沒有去大灣沙灘,因為行行下落大雨,特別是尾段,雖然有帶雨具,不過外衣全濕,要回到我北潭涌住處用風筒吹乾。 作了一詩以作紀念: 昔年同走大浪灣 今日重行添雨還 興緻無須分新舊 友誼常在山又灘

Posted in 2017b 香港之旅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