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March 2018

社會學101: 第二十四講

社會哲學5 這篇是這輯故事的最後一講了,本來可以講多一些,不過難免涉及香港及中國的政治,想了想了,都係唔寫落去,其實每次返港與同學及朋友、甚至是與姊弟妹見面,談到中港問題,我都是聽多過講。 以前我講過社會科學界沒有一個 Shared Terms of Reference,原因就是不同的人對社會哲學那三個對子有不同的取向,例如 K Popper就是 Liberal – Democracy的擁躉,在《The Open Society and its enemies》,開首就大罵柏拉圖(Plato),因為柏拉圖提出最好的管治是 Philosopher-King,即精英主義(Elitism),不過我覺得整個人類社會都是由精英管治,分別是那個精英群有多少人,包裝又有甚麼不同,用甚麼社會手段控制其他非精英群而矣。 還記得畢業的那一天,一個主修「社會工作學」的同學仔對我說:「讀了四年,最後發覺的所謂社會工作學就是在資本主義社會下做「補鑊」的東西。」我不知道這個同學仔後來有沒有從事社會工作學的工作,不過當年冷戰,甚麼「資本主義者」,甚麼「共產或社會主義者」都是 poison the well,互相對罵時用的詞語,後來資本主義又衍生 Corporatism,共產或社會主義又衍生 Communalism,總言之大把「ism」,任你揀,任你用,想得到自己作個都得,仲唔收錢𠻹,有人buy 最好。 正如韋伯(M Weber)所說的意形種別(ideal- type),現代社會並無絕對的「資本主義」社會,亦無絕對的「共產主義」社會,中國建國早期曾經嘗試走過極端「共產主義社會」道路,結果此路不通,累死很多人,現代社會的組織是政府,國營企業(可滲有私人及外國資本),私企(或民企),社企(如學校、醫院、托兒、養老等公私并立的機構),例如美國,雖謂「資本主義」典型國家,他們有極好的勞工福利及保障制度,如果你搵到份政府工或在大企業工作的話。 我個人覺得,社會學的最佳配搭是社會工作學,甚至可以說 Sociology in application 就是社會工作學,我當年在香港政府做了四年社區工作,是親身經歷,不是空談的;然而,有一段時間社會學又大談甚麼 Social Engineering,這就真是空談,一切應由最基礎做起。 我說過我對社會學我心不死,社會學的三個關鍵詞是「制度」(institution)、「階級」(class)及「聲譽」(status),社會學的使命是通過新制度的設立及現制度的改進,消滅階級,從而建立一種新的意識型態,促使人們以誠信、樂業、互相關懷、互相尊重為榮耀,而不是以持財傲物或把弄權勢作為人生的依歸。 算是寫完了,四月中開始我的行程,會到尼泊爾行山及中國旅遊,但不停留香港,回來後當然會寫 Traveller’s tales,請待。 全文完,多謝閱讀。

Posted in 社會學 101 | Leave a comment

社會學101: 第二十三講

社會哲學4 上次返港見了一位社會學的同學前輩,與他談論一些香港近期問題,我提到香港人的意識型態(ideology),他突然説:「不要和我談意識型態的問題!」當時當然收口,但心裡想:社會學不談意識型態,談甚麼? 在個人的層面,指導他思想及行為的,我們會説這個人的心理或性格,在有組織的群體,甚至國家、民族,指導他思想及行為的,是「意識型態」;意識型態的成因會是宗教信仰、歷史經驗及人們的生活環境等因素所形成,不一而終。 當代的歐美國家,處理上一講的七個普世價值時,是經濟上自由主義(laissez-faire),政治上走一人一票的民主政黨選舉,三權分立從而突出法庭的獨立性,法律之前人入平等,制衡政治人及政府人對司法公平的干預,公民享有基本的教育機會、上進機會,韋伯(M Weber)在《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更指出資本主義的起源與基督教精神有密切的關係,在讀「法理學」一科時,知道歐洲的法律是受基督教的 Canon Law很大的影嚮,基督教精神中包含兩個很重要的原素: 神愛世人,世人互愛;及 神的面前,人人平等。 基督教設立慈善機構,從事福利事業,包括建立學校,醫院等….. 整個 Capitalism 及 Christianity系統藕合得像似完美,充滿著博愛與和平,當然這是二次世界大戰後歐美政治家、哲學家塑造的人類社會的典範,甚至是人類社會的終極將來。 如果我們再深思這些普世價值時,你又會知道這些概念并非簡單,以「自由」而言,最近讀了林達這書叫《歷史深處的憂慮》)介紹了美國人對「自由」的意識型態,以下 YouTube 簡讀值得一看。

Posted in 社會學 101 | Leave a comment

社會學101: 第二十二講

社會哲學3 中大是四年制大學,學士課程要完成一百二十多個學分,除主修及副修外,我們還上了一些通識教育及語文課程,其中、我便修了經濟學、政治學、社工學、邏輯學等導論課程,獲益良多。 「政治學初階」是關信基所教,這一科談論了自由、平等等政治概念,然而他更提出了社會價值(social values)及私人利益(private interest)的衡突,即 Value-interest conflicts,連同金耀基的 Goal-deviation說,劉兆佳的 Social change= interest shift說,這三說在我中大畢業後,直到現在,仍在我的腦海中浮游不斷。 在中大沒有分配到宿舍,第一年走讀,之後我與兩個同級同學仔,一個主修地理學、一個主修政治及公共行政學的一齊在中大鄰邊的赤泥坪租了個村屋房子共住三年,有一次我們在中大有事搭的士出外,那司機問我們讀甚麼,我們答了,那司機說:「政治!這麼臘噠啲嘢都讀!」我們無言以對;「政治是否污嘈臘噠?」我不懂批評,但如我前述「政治」的核心是權力(power),是制度(institution)上的決策力量,有了權,就自成一階(class),聲譽(status)隨之而來,在某些情況下,財源(properties)亦滾滾而來。 那一年我在麥仔記開始讀Laws,第一年第一個學期我要上一個必修科叫「法理學」(Jurisprudence),内容是 theories of laws 及 history of laws,當然是講西方法律的理論及歷史,那老教授提點了一些東西,卻又使我在思維上的困擾,澄清了一點,請參考下圖: 這個圖是我思考經年的結果,内裡包括人類的七個普世價值,其中「自由」與「平等」是一對連續體(continuum),「民主」與「人權」是另一對,「博愛」與「和平」又是一對,在中心的是「公義」(justice)。 在人與人的關係裡,最復雜、最爭論得大的是人與政府的關係,我講的的這七個普世價值,亦以政府的職能為依歸,「自由」的意義不止是個人人身的自由,而是小政府主義,政府的職責祇限於介定及保護私產,「平等」是公共分配,政府在資源控制及分配上擔當重要角色,然而政府亦是人所組成,這班政府人會否祇為私利?結果政府成為 evil!且尾大不掉,這是一個 goal deviation的問題。 「民主」的意義並非人人可投票選政府就是,而是最大數人的意願可以履行(the will of the Majority can prevail),而「人權」是小部份人的基本權益會被保障(the basic rights of the Minority are protected),有些人又講民主又講人權,到有權勢時,既不講民主又不講人權,這是價值與利益衝突(Value-interest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社會學 101 | Leave a comment

社會學101: 第二十一講

社會哲學2 在哲學的七項範疇,我將「政治哲學」放在中心,實有特別用心,未講這些之前,有一點要澄清一下,我的文章標題是「社會哲學」,但在這裡卻談「政治哲學」,「政治哲學」對我來說,與「社會哲學」的内涵相同,以「政治」為名,是因為它的重要性,政治的核心是權力(power),是制度(institution)中最终的決策力量,有了權力,就自成一階(class),聲譽(status)隨之而來,在某些情況下,更是財源(properties)滾滾,另外這點説明了與社會科學内的核心課題有其一貫性。 「政治哲學」放在「知識論」(What is knowledge?)及「方法論」(How to get knowledge?)中間,是因為「政治哲學」要解決 Why knowledge?要了解這問題,先看看下圖所示的九個WH: ,亦是尋找知識的九個問號。 Who誰?我? What是甚麼?Vision Whom你? When那時? Why為甚麼?Value Where 那地? Whose他(的)? How 怎麼樣?Mission Which牠?它? 「尋知九問」就是:Why、 What 、How、 When 、Where、 Who、 Whom、 Whose、 Which,這9個WH你們都曾接觸過,我將這9個WH放在一個九宮格内,而Why放在中心是有道理的,What是對事物的一種靜態(static)關係分類、界別及解釋(definition),界定事物時我們每每喜歡用 Venn diagram,A and B、A or B、Not A、Not B;How是對事物的一種動態(dynamic)關係分析,例如 If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社會學 101 | Leave a comment

社會學101: 第二十講

社會哲學 從社會學講到哲學,好象不靠譜,在學術界中,最終的博士學位就是Doctor of Philosophy,為甚麼?Philosophy是 Knowledge of knowledge,或稱 Meta-knowledge,是人類知識的最高境界,我們雖在中大祗讀了四年社會學,如果你對社會學情未了,最终你會進入哲學的範疇去。 哲學的範疇共七項,關係如圖下: 知識論(Epistemology),即 What is knowledge? 方法論(Methodology),即 How to get knowledge? 科學哲學(Philosophy of Science),以前是宇宙學(Cosmology),這裡的Science,是指自然科學,即人與自然的哲學 心靈哲學Philosophy of Mind,以前是本體學(Ontology)或形而上學(Metaphysics),即人與自已內心的哲學 道德學(Ethics)即 What is goodness「善」? 美學(aesthetics)即 What is beauty「美」? 政治哲學(Political Philosophy) 「知識論」及「方法論」是為一對,What is knowledge? 及How to get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社會學 101 | Leave a comment

社會學101: 第十九講

 社會學的五大範疇2 我剛講過在中大主修社會學的五大範疇,但、我覺得真正的五大範疇應為: 社會問題(Social Problems); 社會理論(Social Theories); 社會研究(Social Research); 社會政策(Social Policy);及 社會哲學(Social Philosophy)。 以上這個模式在社會科學是通用的,而且「社會」二字並非限於社會學,在經濟學及政冶學而言,都是一樣,有其一貫性,將「社會」一辭改為「經濟」或「政冶」便得。 當年在中大的社會學課程中,沒有「社會政策」一環,可能由於教師資源,又或者是「我們是搞Pure research的,不是搞 Applied research的,社會政策是 Applied research」,這辯論沒有意思,在社會科學中,沒有Pure research及Applied research之分,從發掘問題到使用政策去解決問題應該是一條龍式,在自然科學裡你發覺地球是平的,之後你置之不理,住在地球上的人還是無礙地繼續他們的生活,但你發覺慈云山區青少年吸毒問題特别嚴重,問題發掘了出來,你便放手不理,這是甚麼社會科學家的道德操守? 「社會政策」其實很重要,當年我在香港政府工作,就見過一個活生生的例子,那時政府牙醫缺乏,警務人員及其直系家屬要等很長的時間才得到服務,當時政府便contract out服務予私人牙醫,開首這個政策運作很好,過了一些時,產生了極大的混亂,包括亂報亂claim,牙醫與警察互「打龍通」,財政預算超突爆煲許多億而取消,事後很多警務人員因而受紀律處分,多位牙醫被控於法庭及停牌,當年提議及執行這個社會政策的公務員都被「打柴」。RK Merton 說:「社會學的特質就是去發掘那些 unintended consequences,特別是那些隱閉的負因素(latent negative factors),顯然訂立該政策者未讀過RK Merton的書。 中大當年缺一門「社會政策」,我相信其主要原因是社會科學家們沒有一個「共同的指涉架構」(Shared Terms of Reference ),在許多社會學研究報告中,多有一項是叫「指涉架構」(Terms  of Reference),內容多提出該研究範圍(Research boundary),甚麼做、甚麼不做,另外再列明假設(Assumptions)及因該假設而引申出來的限制(Limitations),但這些都是操作層面(operative)的指涉架構,本身並不會引起很大的爭論,我現在講的是高層次的指涉架構,涉及很多所謂的普世價值,包括自由、平等、民主、人權等,爭論性就很大了,討論這些普世價值,不期然我們要進入「社會哲學」這道大門,但未進入這道大門之前,我們先要跨過另一道門,那就是哲學。

Posted in 社會學 101 | Leave a comment

社會學101: 第十八講

社會學的五大範疇 我講過主修社會學的要必修五大範疇的主科(core courses),即: 社會組織(Social Organisation); 社會發展(Social Development); 社會問題(Social Problems); 中國社會(Chinese Society);及 集體行為(Collective Behaviour); 當年「社會組織」是金耀基所教,祇記得他說的goal deviation概念,例如一班有心人辦學,作育英才,學校出了名,一些人將這所學校成為搵錢工具,忘卻「初心」,金耀基說的社會組織,成立後就象一個有機的獨立生命體,為了他的生存而找生活;在這主科下,我修讀了社會分層(Social Stratification),家庭及族里(Family and Kinship)及社區分析(Community Analysis)三科。 「社會發展」是劉兆佳所教,還記得他說過:「所有社會的改變都是利益的轉移。」我信了;若論香港學者终其生欲對香港公共政策有「真正」供獻者,兩個而矣,第一個是周永新,是香港社會福利政策的泰斗,第二個是劉兆佳,是香港政制改革的主導,可惜他們的倡議最终都不能成行;在這主科下,我修讀了社會規劃(Social Planning)及社會因素對經濟發展的影嚮(Social Factors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社會問題」是李沛良所教,他最長於做社會研究;「中國社會」一科最無聊,當時中國是在「火紅的年代」,教者相信都未進入過中國大陸作研究,課題講的傳統中國社會,了無新意,更避談了當代中國的政冶及政局發展。 「集體行為」很特別,教者祇教一招,是 NJ Smelser 的 《Theory of Collective Behavior》,這個理論其實是講群眾暴亂起因的六個連環鏈如下,若要防止群眾暴亂就是要截斷那些連環鏈: 我更讀過一本名為 《社會控制(Social Control)》(作者名忘了)的書,書中講了要人聽話的方法為「騙」、「賄」、「壓」、「隔」、「殺」、共五式;「騙」者控制輿論及教育,「賄」者给予特別利益,「壓」者恐嚇取回已有的利益,「隔」者孤立、放逐或禁閉,「殺」者不用我說了,當年看了這本書,冷汗直流,心想:社會學不是教人這些東西吧! 在「集體行為」這主科下,我另選修了「群體互動」(Group Dynamics)及「大眾傳媒及公共意見」(Mass Media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社會學 101 | Leave a comment

社會學101: 第十七講

社會研究 社會學的研究,不會在實驗室進行,大部份的社會學研究是「實地考察」(field studies),即「觀察之微」,而且我們很多時用調硏(Survey research),在調研中我們會用問卷收集數據,在中大讀的「社會研究」一科就是學習實地調硏,其程序為: 社會問題與研究目的(research objects) 文獻參考(理論及現有調硏報告)(literature review) 定立假設(setting hypothesis) 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s) 實地調硏(field work) 分析及綜合調硏資料(collection ,analysis and consolidation of data) 接受或否定假設(accept or reject hypothesis) 報告研究結果(report findings) 當時在美國,理論社會學如前所述走入大理論窮途,但另一支新興的學派是調硏社會學,主導者是P Lazarsfeld,他認為搞多些社會調查(social surveys),從而發掘及了解社會問題更重要。 如果我們理解「理論建設」是由上而下,那麼「社會調查」就是由下而上,兩者相輔相成,共同建設有價值的社會學。 我們還讀了一科「社會統計」,因為中學是讀數理的,統計學并不太困難,甚至是駕輕就熟,不過當時教的,都是半桶水,一些重要概念如Sampling technique 如青蜓點水般走過,直至到我在麥仔記唸 Auditing 才知其重要,不過有段時間我真係埋哂個頭在社會統計中,自學了在電腦應用的Statistical Package for Social Science(SPSS),最後學埋 Factor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社會學 101 | Leave a comment

社會學101: 第十六講

社會學7 K Popper是一位哲學家,但他的涉獵範圍包括了整個人類的知識,在社會學方面,有三大貢獻:社會發展說,方法論(Methodology)及 the Social Theory of Reflexivity。 馬克斯(K Marx)的「歷史唯物觀」說人類社會的進程為從原始部落社會→ 奴隸社會→ 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K Popper 寫了一本書叫《The Poverty of Historicism》反駁,他說人類社會的進程是受人類的知識所推動,但人類知識的發展是無限的,今天的人類不知將來的知識會發展到怎麼樣,我們怎可能斷定將來人類社會的模式?在他另一本書中《The Open Society and its Enemies》中,他更大力倡議自由民主等社會發展路向,當時是冷戰時期,他的理論在歐美社會當然最吃得開,然而我讚同「知識」,狹義說是「科技」,是社會發展的原動力,而祗有一個開放的社會最能夠吸納知識,交換知識,從而發展成一個更文明的社會。 在本文首二篇《獨孤九劍》中,「實驗之証」及「實踐之行」都是用傳統的歸納法(Induction),即是先成立一假設(hypothesis),然後找証據支持這項假設是否成立,K Popper認為這種尋找正方証據(positive evidence)方法是不足的,做研究者更應尋求負方証據(negative evidence)去否定那項假設,至於那些不能否定的假設,例如靈魂存不存在?那都不是科學,都不是人類的知識的範疇;K Popper這個否定論(falsification)對社會學的研究方法有很大影嚮,將來會詳論。 上一篇我講了RK Merton的Self-fulfilling prophecy,K Popper的Social Theory of Reflexivity同出一轍,但更厲害,Social Theory of Reflexivity是講因變果,果變因,因果循環的遞增效果,類似經濟學中所謂「乘數效應」(Multiplying effects),在我而言,如上一篇所述是有效地成全自己的希望,但、在另一方面,如果在社群中發展,特別在當代電子傳媒蓬勃發展中,可以構成明星偶象的「網爆」,亦可造成「阿拉伯之春」的騷亂,K Popper 有個學生叫索羅斯(George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社會學 101 | Leave a comment

社會學101: 第十五講

社會學6 RK Merton 人稱「現代社會學之父」,雖然過份了,但他對現代社會學確實有一定的貢獻;我在《讀書記趣》 中講過甚麼是「社會學透視」(Sociological perspective),看看以下的圖解,你們可能較易理解。 「社會學透視」包含四大元素:社會問題,社會理論,社會研究及社會政策,我說過人類的知識最終是為了解決問題,由社會問題的發現為始,我們要了解問題(understand),估計在不干預的情況下問題會怎樣發展(predict without intevention),決定要干預,定了目標,開始計劃、分折及設計(analysis and design)干預方案,干預方案就是政策,隨即是行動(action),控制(control)及評估(review),程序是: Understand → predict → intervention (decide what to do, ie setting Goal) Goal→ Plan (analysis and design) → Action → Control →(post-action) Review RK Merton最大的貢獻在於社會理論和社會研究間的相互結合,他提出中程理論(middle- range theory),要求社會理論是一種可檢証的理論模式(operative model),社會理論及社會研究是互動的,社會理論提出研究項目指引(What to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社會學 101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