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December 2015

識飲識食 – 19

第拾九話 廣府人的「飲茶」與香港人的「茶餐廳」,除供應的食品特别外,亦有其文化特色,可以説是我們的「非物質文明的產業」,中國政府也有向聯合國文教組織申請「中國飲食」為非物質文明的產業,可惜都鎩羽而歸,原因很多,在《老梁觀世界》中,梁宏達分析得頗隹。 根據報載:北京烤鸭、年夜饭、饺子、月饼、豆腐、兰州拉面、火锅、粽子將纳入中餐申遗的重点项目。以前說過中國的雜糧主食與中國節日有很大關係:農曆五月五日端午節吃粽子,農曆八月十五日中秋節吃月餅,農曆新年吃年糕等,擴而充之,冬至時天氣嚴寒(新曆十二月二十二日)北方的中國人多吃涮羊肉火鍋,南方的中國人愛吃臘味煲仔飯或糯米飯,農曆新年中國人過年是-年中最重要的節日,吃年夜飯(=團年飯)是-家人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餐,食品最為豐富,我們廣東人這晚必有雞吃,北方人卻吃餃子,餃子的形狀象似元寶,象徵財源廣進,新年第一天的第一餐是吃素,象徵憐憫蒼生,新年第二天是開年,當天的晚飯亦是-家人一年中很重要的一餐,到了年初十五,是元宵佳節,傳統愛「吃元宵」,即是吃湯圓,在中國的傳統節日中,元宵節及農曆七月七日的乞巧節在農村社會是有特别意義的,美其名曰:「中國情人節」,但在元宵節之後是春耕開始,乞巧節之後是秋耕開始,即係你們(情人)玩埋今日,明天便要收拾心情,埋首工作;食物與節日文化是相交互動的。 北京烤鸭?現在我見之而逃,因為鴨油是高三脂油及高膽固醇的元兇,況且、若要吃!粵式斬大件燒鵝/燒鸭,斬大舊燒肉/叉燒的吃法,更能滿足我的口慾。 兰州拉面?拉面有-段時間,是京菜館在桌間表演的-項活動,時至今天,機械化做出的麵條,麵料混得更好,切麵較手造更齊整適口,以前去過西北,即絲網之路,吃過地方名作:「褲頭帶麵」及「羊肉湯糢」,褲頭帶麵是舊中國山區貧民造得極粗糙的手造麵,與陽春麵相去百倍,除了思苦憶甜外,我就不明白褲帶麵有甚麼好吃;羊肉湯糢的糢,是一種麵粉做的大餅,這些糢放久了不好吃,有些人將糢撕成小塊,泡在羊肉湯内吃,竟然變成為美食,了解這些背景,若論美食,西北地區的飲食文化在中國的飲食界可以排行第幾? 豆腐是中國人發明的,這個毫無爭議,但、是怎樣發明的呢?卻是眾説紛云,有一個說法是與道教鍊丹關連,道士將石灰放於豆粥中,豆粥内的蛋白質與鈣質產生化學作用而凝結,這就是豆腐的原生品,後來豆腐衍生出軟/滑豆腐、實/硬豆腐、豆腐卜(經油炸)、豆腐皮(做豆腐時的浮面凝結品,與枝竹、腐竹同類)、腐乳(經發酵)等產品,如果要申請非物質文明的產業,應擴大一點,是豆製的產品,豆槳、芽菜及豉油(即生抽及老抽),這些都是中國人劃時代智慧下的傑出結晶品,而且極度關連民生。 每次回港我都喜歡逛上環,在擺花街的樓梯街市,有豆腐舖、有燒臘舖、草藥(鲜貨)舖、醬園等,以前尚有一些山貨店(竹器用品)及缸瓦店(民用粗陶),這些都是更重要的中國物質及非物質文明的產業。

Posted in 講飲講食 | Leave a comment

講飲講食 – 18

第拾八話 這一話講香港茶餐廳,其實許多人都講過,網上資料極多,看看維基百科,了解一下那些茶餐廳特色用語,也很有趣。 另外有兩篇由國内網友寫的文章,亦應細讀: 第一篇 原文較長,衹節錄一段在茶餐廳,伙計與食客的對話: 伙計 : 你兩個,企係呢度等,你兩個,直行入去有位,行快啲、爽手 三十秒後 伙計 : 食啲咩嘢?(兩秒後) 早餐?快餐?常餐?哥仔駛唔駛諗咁耐呀! 食客 : 咁我要快餐啦 ….. 伙計 : 講! 食客: 通粉 伙計 : (一邊飛快落單)講! 食客 : 多士炒蛋、要熟蛋 伙計 : (繼續落單) 講! 食客 : 凍奶茶 伙計 : (一分鐘後)邊個要叉燒通,舉手! 伙計 :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講飲講食 | Leave a comment

識飲識食 – 17

第拾七話 這一話是講香港飲食的,其實許多讀者都是香港人,對香港人的飲食,耳熟能詳,不過我想用一個 critical 角度去評價一下香港的飲食特色。 香港自鴉片戰爭割讓了给英國,香港人除了三年零八個月是給日本人統冶外,基本上免除了中國的那百年浩劫,所謂百年浩劫者,是指太平天國運動,列強入侵及義和團之亂,推翻滿清後的軍閥割據,日本侵華的二次世界大戰,國共内戰,韓戰,三反五反及文革,越戰等;韓戰及越戰對中國有很大的影嚮,雖然不是本土戰爭,但投入的人力物力資源,不可數也。香港免於這些苦難,由一個漁港,經百年演變,成為東方明珠,成為世界一流的商貿及財經中心。 香港聚財,始沿於英國 Adam Smith的自由貿易思想,1949年國内的許多有錢人都來了香港定居,他們帶來了許多源於北方(主要是蘇浙系)的飲食文化,我年青時約朋友吃晚飯,除去廣州式茶樓酒館外,還可以去上海鋪、潮洲館、東江樓等,選擇多矣,無他、香港其實本身是移民天堂,我們上一代大都是因為各種原因移居香港的,中國各地區飲食文化都入侵香港,但都不能成為主流,另外、香港是英國殖民地,英式鋸扒飲食亦大大影嚮香港的飲食文化,當年拖手仔時便多去灣仔的美利堅餐廳及波士頓餐廳。 若論香港的飲食特色,第一就是「夠雜」,雜的原因承上所説,就是「香港人」本身來自五湖四海(指國内)、五洲六洋(指海外),當廚者及顧客各有各不同的風俗及口味,雖不同而和,多選擇,你揀我,我揀你,各適其適,像似百鳥爭鳴,百花吐豔,這點很重要,娶老婆一個便夠,不可花心,飲食不同,天天換畫,還可自誇食家。 第二就是「夠速」,香港人時間寶貴,午飯多衹有半小時,香港的食肆很迎合這種生活節奏,餐廳多有快、常、例餐等,基本上你落單幾分鐘後,熱騰騰食物便送到你面前,不需等候,吃法國大餐要三小時,绝不適合香港人life style,如拖手仔時不可淨吃一餐,還要後續看電影等,香港人就是甚麼都要趕時間。 第三就是「夠平」,香港飲食的平與貴,輻度很大,到大酒店吃自助餐,動轍要百多元(80年代的general cost per head),但像拖定了手,準備買樓结婚時,兩個便要節衣缩食,上的是街坊小館,兩個幾十蚊就搞掂一餐,無所謂喇,吃得開心就得。 第四就是「夠彈性」,香港飲食界可以negotiable,「飯桶」可以要加底(即多飯),吃燒味鹵味飯時,可以叫走油走色,落料亦可彈性處理,例如米粉、河粉、粗麵、幼麵、陽春麵、公仔麵、烏東任揀,做法亦可改變,如「抄底」(即要改抄飯而非白飯)、兜亂(即將餸料及主食混合,像似干抄牛河),喜歡飲奶茶,又喜歡咖啡,可以叫「鴛鴦」,凍鴛鴦可以叫少甜或走糖,外國的食肆,可選擇的,是吃與不吃而矣。 第五就是「夠親切」,香港地少人多,食肆的設計及操作就是利用最少的空間,接待最多的客人,在最短的時間,賺取最多的錢,完全符合現代所有經濟學的原則;在一些餐廳專設有-些卡位式坐位,原先的設計是 maximise privacy and intimacy,拖手仔時兩個面對面,一路吃,一路馨我,好盞;但在繁忙時候,「搭檯」是為一種風俗,雖然互不認識,但要同檯吃飯,對口對面,你吃你的,我吃我的,各自修行,但總不能視對方如透明,不過大家都唔駛等位喎!都係各有著數(包括店主在內),這不單止是「雙嬴」,而是「三嬴」。 能囊括以上五項特色的,就是下一話要講的「香港茶餐廳」文化。

Posted in 講飲講食 | Leave a comment

識飲識食 – 16

第拾六話 在香港,-想起客家菜,便會想起那「醉瓊樓」,到醉瓊樓,必會叫鹽焗雞,除鹽焗雞外,尚有東江煎釀豆腐、紅燒肉(即炆五花腩)、梅菜扣肉、炸大腸等,客家人多住在珠江東面支流山區,特別是粵北梅州,他們做的醃菜,便叫「梅菜」,在市政局工作時,同仕喜歡一夥兒到灣仔悦香飯店午飯,他們做的鹽焗雞更改進一步,稱之為「貴妃雞」,食味奇佳,製法是商業祕密,「富貴太」們見到肥肉便怕,當然不會叫扣肉肥腸,這店另有佳作,是炆班尾及蒸蹯龍大鱔,我就是從那時開始,喜歡吃鱔。 客家人離鄉移居,本身極為勤儉,在食材短缺的情形下,化腐朽為神奇,潮州人更甚焉,我讀初小的時侯,約一個同學仔(潮州人)出街玩,到他家時,見他們吃午飯,吃的是潮州粥(即半飯半水的東西),佐餸的是盬醃的蟛蜞及小蝦(潮州叫「咸雜」);隨著香港的繁榮、潮州人的富有,潮州菜由街邊檔的「打冷」、發展到供應龍蝦、大红凍蟹及燒大響螺的高級食肆,但在八十年代,與朋友上潮州館吃的,多會叫蝦枣蟹枣,鹵水鵝片(鹵豆腐墊底)、川椒鸡,煎蠔餅,水瓜烙、咸柠檬蒸烏頭,胡椒味菜豬肚湯等。 潮州地區山多地少,面對汪汪東洋,取之不缺的是海產食材,米貴魚賤,吃魚當飯,故有「魚飯」之作,是將一些下價魚蒸熟涼乾,沾豉油當飯吃,另外潮州人吃粥,無可奈何也,嘗見一打油詩曰: 喫粥當然好過飯,三碗米飯變煲粥 一家大少有米吃,咸雜送粥勝牛羊 親朋友至添碗水,加餸最佳大眼雞 無餸也有腐乳伴,三碗米水飽饑腸 大眼雞又叫掾皮魚,是一種廉價海魚,潮州山地多,豬與人爭食,故少養豬,但潮州人處理牛(耕田牛)有獨到方法,真係一D嘢都唔浪費,除牛丸外,牛腩及牛雜也做得極出色,蠔烙更是吾之所愛,飲酒共吃,人生一大樂事也。 順德地區,古稱南海郡,包括現代的番禺、新會、鶴山、中山等地區,順德原名「太艮」,太艮有鳳凰山,山上有城,古稱「鳳城」,後太艮訛為「大良」,故有些菜名如「鳳城水餃」或「大良炒鮮奶」,亦是順德特作。 另順德位於珠江口地區,境內河道交錯,有江南風貌,到處魚塘桑基,經濟蓬勃,順德有「自梳女」風俗,即唔嫁人,多作家傭維生,亦由此發展出一種以家庭小菜為基礎的飲食文化。 「四邑」指新會、開平、恩平、台山,「五邑」指上述四地加上鶴山,上個世紀中國經歷百年浩劫,許多潮州人遠走東南亞發展謀生,四邑人更厲害,遠走美國、澳洲及歐洲,在悉尼的唐人街,還有一個「四邑會館」,四邑人賺了錢回鄉落葉歸根,也推動了順德菜的發展,説了這些是講明順德菜系與四邑人的特殊關係。 順德多魚塘桑基,他們養有一種華南特有魚種叫「土鲮魚」,這種魚麻煩之處是多骨絲,但順德人有辦法,就係連骨都吃埋,起魚肉後連骨絲剁爛做魚蓉,然後將魚蓉做魚餅,釀在辣椒,苦瓜,茄子裡….. 名為「煎釀三寶」, 最有特色的是將鲮魚蓉填回鲮魚内,名為「煎釀鯪魚」。 除以上談過的,順德菜系的特色菜還有: • 蜆蚧鯪魚球(此為香港羅富記特色食品) • 網油蒸鯇魚(用豬網油蒸魚,特有風味) • 蒜頭豆豉蒸鯪魚腩(鯪魚腩較少骨) • 蒜子炆風鱔 • 焗魚腸(鯇魚腸洗淨加蛋蒸或焗之) • 荷葉蒸龍江雞(龍江雞為順德著名雞種) • 蓮藕燜豬肉 • 大良野雞卷 • 粉葛赤小豆鯽魚湯

Posted in 講飲講食 | Leave a comment

講飲講食 – 15

第拾五話 港粵飲食,像似親切,其實也很佰生,原因是港粵在這二十、三十年間都改變得很緊要,我離港廿載,一、兩年才回港一行,當然沒有資格講現今的情況,我講的是歷史典故,即八十年代的港粵飲食。 在古代,粵為南蠻之地,本無甚麼飲食文化可言,唯是中原軼經戰亂,原居於北面,即黃河流域一帶的人,在歷史上都有幾次大規模的遷徒,如安史之亂、北宋滅亡,南宋滅亡,明朝滅亡等,遷移有由北轉東(往山東)、有轉西(入川)、更多的是南下(即長江及淮河),南下者更越行越遠,到珠江口三角州而止;個別性遷移者更不可星數,遷移者許多都是很有學問而有節氣的文仕,如唐代的韓愈,被貶潮州,宋代的蘇軾更慘,被遠貶往瓊州(今海南島),俗話說:「先到為主,後至為客。」我追源過我的遠古祖先,原居住於黃河河套以西的地方,後沿黃河東進,經江淮入福建,最後在廣州近郊的花縣馬溪定居,所以以下講甚麼「廣東人」,其祖籍多是外來的,不是遠古的南蠻遺族,當然外來的與本地的集居而互相通婚,是完全有可能的。 粵之飲食,共有四個分支:包括廣州市系、客家系、潮州系及順德系;先講廣州市系,屈大均《廣東新語》載:「天下所有食貨,粵東幾盡有之,粵東所有之食貨,天下未必盡也。」可以說廣東的食材包羅萬有,鲍參翅肚不在話下,如東南亞出產的燕窩,源於中國西南(即貴州及廣西)的吃蛇吃狗風俗,也流存於廣州市系中,做法也特別,水產類多蒸,調味喜用薑+蔥或蒜頭+豆豉,喜用鹽及豉油(即生抽), 亦特有用蠔油或蝦醬調味,在第九話講過的「飽亅及「餃」都可以追朔到北方的菜系,不過廣東人創意性強,「飽亅及「餃」都改良過,適合南方人的口味,例如「餃」一項,有蝦餃、燒賣、雲吞、(鳳城)水餃、咸水角及芋角,其多元化及藝術化程度,已遠遠超越過北方制作的餃子。 粵之飲食,尢喜湯水,善用動物內臟,如南北杏菜乾煲豬肺湯,西洋菜煲鮮陳腎湯,鮮陳腎者,新鲜及乾晒醃好的兩種鴨腎也。粵之飲食,喜咸而不嗜辣,因為地處熱帶及亞熱帶沿海,氣候酷熱而潮濕,不用吃辣椒已多汗,多吃鹽以補充因出汗而失的鹽份,腐乳、(梅香)咸魚及粵式臘鴨就是廣東人的最特別的二次製作的咸味食材。 粵之早餐粥品,尢有特色,做法是用熱粥生滾食材,如牛肉碎,豬肉片,魚片等,著名的有艇仔粥(内有豬皮、魷魚、牛肉碎),及第粥(内有豬肚、豬腰、豬潤及肉丸),生菜鯪魚球粥等。另配有油炸鬼、牛琍蘇及各式腸粉。 以前聽一些長輩說,一個新廚(粵廚)來見工,是龍是蛇,考兩樣嘢就夠,第一樣是咕嚕肉或叫酸甜排骨,考的是選肉、切排、醃味、撈粉上料,油炸,及最後做那甜酸獻的功架,那甜酸獻是用茄汁及醋做成,并合在红及綠色的青椒片,再加波蘿件,能夠做到又甜又酸,但又不過甜不過酸,不易為也,主要是考試廚師的調味或味道控制能力。 另一樣是炸子雞,看似例牌工作,有次見過一個高手作炸雞,是用慢火燒油,然後用熱油淋雞,雞剛熟便停,否則過火,保存不到雞的鮮嫩,稍為涼一會及去油,便斬件上桌,全雞應共斬廿六件,不多不少,而且要各件大小適中;這個測試,是考驗廚師火候控制的能力及用刀斬切的能力。

Posted in 講飲講食 | Leave a comment

講飲講食 – 14

第拾四話 中國的有所謂八大菜系之說,是指:魯菜、川菜、粵菜、淮揚菜、閩菜、浙菜、湘菜、徽菜;但據我了解,可能都是不盡不實的分類,要真正成為一個獨特的菜系,必須要完全附合以下三項條件: 第一要有獨特的食材; 第二要有獨特的煮法及口味;及 第三要有獨特的地域或民族文化。 魯菜在八大菜系排頭,實有原因,古中國之國都,由漢唐洛陽、長安(今西安)而東移,到宋時的汴京(今開封),從北至南,到明之金陵(今南京)而到明成祖之北回燕京(今北京),甚至滿清一代,魯菜曾經輝煌過,漢代《鹽鐵論》一書指出,能夠控制鹽與鐵的生產,就可以控制整個國家政冶經濟,所以鹽與鐵的生產一貫是國營企業,而鹽官更是肥缺,自古齊魯之地是供鹽之地(稅收),另亦接近京畿北京,是明清兩代官僚的集散地(稱直隷省),山東沿海亦出產中國名貴食材如鮑魚、海參及對蝦,經百年浩劫(即由林則徐的鴉片戰爭至鄧小平的政革開放),現今的魯菜的精華盡失,至於不入列入八大菜系的「京菜」,其實脫胎自魯菜,可惜、能夠留存下來的,僅片皮填鴨一項。 以我分折,淮揚菜、浙菜和徽菜同屬一系,或可稱為蘇浙菜,是長江下遊地區魚米之鄉的華東系統,這裡古為吳、越、楚之國,物產豐盛而多樣化,兼是文人精粹,商賈云集之地,一貫是中國財經基地,淮河流域的運河水道,貫穿中國南北交通,掦州之市,更是宋代以來的經貿中心,蘇浙菜經百年浩劫,在近二十年才翻轉過來;我將徽菜列入其中,是因為那些「徽商」,他們大半生都在江南活動,吃喝都是在蘇浙菜系統,晚年退休回鄉,便將蘇浙菜系統的精華,帶回鄉里家中,實質安徽省物資貧乏,如果不是這樣,安徽人也不要離鄉別井,出外搵食,成為岀名的「徽商」商團。 川菜的成因是地處西陲,與中原地域有天險相隔,相對地較少受戰亂影嚮,但若論飲食,名為「天府之國」,食材當然不缺,但高級食材必須從沿海轉運內陸,所謂名菜,皆學源自江南,民間之吃,喜肥、咸加辣;肥者,天府之國多產稻米,肉類較少,平常人家不是時常有肉吃,故川人喜肥;咸者,川人吃的是井鹽,產鹽自古受一小撮人控制,49年前,鹽在四川是貴重物資,故川人喜咸,以前缺也;辣者,四川多地濕嚴寒,吃辣椒有驅濕提熱出汗之效,故川人嗜辣成狂,有其地域氣候因素。 湘菜或湖南菜,以菜論菜並無特色之處,湖南是内陸城市,高級食材必須從沿海地方轉運內陸,所謂名菜,皆源學出於江南,出名的是當時一些軍閥或財閥在那裡留下的一些小故事堆砌而成。湖南人亦嗜辣成狂,與地域氣候相關。 閩菜或福建菜又很不同,地處中國東南海岸,自宋代開始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東方地點,例如位於福建的泉州在宋元間是大港口,到明朝第四個皇帝仁宗封鎖海路後才沒落,閩菜其實都很出色,可惜相對於華東系統的蘇浙系,那種中國文士的風情不夠,相對於華南系統的港粵系,又缺少那種中西文化互相衝擊的激情,雖然如此,台灣菜系卻深受其影嚮。 中國其實尚有西北系,即清真飲食,亦古絲绸之路之食,食料主要是羊,煮法著重用香料,是回族的飲食文化衍生。另有東北系飲食,即東三省飲食,不過這些地方都不是食材豐富之地,生活習慣是基源於滿州族及蒙古族文化,大碗酒大塊肉的粗豪,此情不再,近代的飲食習慣亦趨向於嗜辣。 明天講的是我最熟識的港粵系飲食文化。

Posted in 講飲講食 | Leave a comment

講飲講食 – 13

第拾三話 做個好廚,除識得煮得好食外,還要有管理上的知識,管理好一間食肆,最好更能懂得一點哲學;看看日本,祇是小小的島國,在飲食方面發揮得淋漓盡緻,上至大餐廳,下至街巷小店,若比諸我大中華民族的食肆,我們的真是比不上去;當然這也有許多歷史及文化因素,2014年去日本,其中一個目的是考察日本飲食的文化特色,試了許多日本的特色飲食,做的食品其實與在香港吃的,質素相差不大,去了我弟弟的飯店吃了幾餐,與他們多傾談,我就明白日本之飲食業為何優於中國的,我弟弟的妻子每天返回飯店,第一件事就是洗廁所,我弟弟每天放工前,必做是洗淨廚房,然後回家;此外,有客人來,他們都安排客人坐最佳位置,即是最有 privacy 的地方,在悉尼的唐人街,我去過一間餐廰,死要我坐門口位,因為這間餐廰生意不佳,時常空蕩蕩,便將客人放於近入口處,充撐場面,憑良心講,他們做的粥粉麵不太差,但坐在入口處,人多出入極不方便,特別是冬天,有人開門時便寒風衝入,不是好受,這些店鋪都是等待淘汰。 或許你會説:「你去高級一點的餐廳便不會有這個問題。」這個亦然亦不然,以前去過一間西餐廳,沒有定位,到時他們說已客滿,且準備的食物無多儲備,叫我們幫襯第二間;前天香港親戚到訪,妻子在Carlingford 的一間中式酒樓訂了檯吃晚飯,到時,那晚生意特佳,我們被安排在一邊角吃,他們的擺位極擠迫,傾偈極不方便,其實他們的做法我理解,中國人做生意,豈會有錢唔搵,那些檯加大又加大,我們便越迫越窄。 我覺得做廚及做食肆都要有品有格才可以做上去,有品者,smart也,除了賺錢,賺那一次的錢,還希望有回頭客,我們都要以客人為中心 (Client-focus) ,除了吃落肚的東西「好吃」外,還要知道客人的其他需要;有格者,style 也,一般中國食肆提供的食物都很雜亂,特別是所謂的「港式茶餐廳」,中西菜式任君選擇,但做得雜就會愈做愈濫、愈做愈爛,做廚不需要十項全能,更不要九優狀元,能夠做一些基本的精美小菜,另加數個專項(signature dish),來一招「眾星拱月」便夠,像我說的那間位於 Punchbowl的食肆,因為在悉尼論做鱔的,他們做得最好,我偶爾也和幾位好吃鱔的同道駕車前往幫襯,祇叫一條大鳝,要兩Kg以上的,再叫兩個以蔬菜為主的小菜,便大快挅頤。 做顧客的亦應該有禮有義,一般人幫襯食肆,總希望「平、靓、正」,「平」者價錢最低、最「抵食」,「靓」者地方高级,兼有牌場,「正」者好味道,又大大碟,現實告訴我們绝對的「平、靓、正」基本上不存在,我們抱有的心態是要求價錢合理,坐得舒適自然,大家(包括客人)都覺得好吃,達到這些要求的食肆我們應該多俾tips以資鼓勵,唔好成日諗著要著數晒,幸福不是必然,現在遇到好的食肆也不容易呵!否則,業者要賺到盡,一毫子都唔肯漏,食者要超平超靓超正,斗零也在計較,中國人的飲食文明便似塗泥做竹竿,永遠都搞不上去。 為生活而賺錢是「真」,為生活而慳錢是「善」,賺了錢慳了錢半個世纪、半世人,現在應該用錢打做自己的生活「美」。

Posted in 講飲講食 | Leave a comment

講飲講食 – 12

第拾二話 廣東人做廚,首重要是那隻鑊,家中那只生鐵鑊也是妻子的陪嫁品(外母送),好使好用,亦是中國人的生活智慧,生鐵傳熱雖然較慢,但傳熱較不銹鐵均宏,沒有hot spot,且存熱較久,再者鑊面那層物質,有防舔貼作用,用得越久越好,功能多元化,基本上炒、炆、煎、炸、蒸和灼都得,時下有些人喜歡拋鑊,雖然這樣做在操作上會使食物匝得更加均宏,例如干炒牛河,將食品拋煮,像耍雜技一樣,我覺得都係羅呢攪,用鑊鏟做也有差不多的效果,最多鏟多兩下,我見過有人用銅鑊,因為較輕及傳熱更快,但銅質留在食物中,人會中銅毒,鐵鑊不同,鐵質留在食物中,可補充人類需要的鐵質。 左手拿著鑊,右手拿著鏟,就可以表现一下自己的煮菜風範,「文火」是細火即低溫慢火,「武火」是大火即高溫快火,先文後武,先武後文,亦文亦武(即中火)或不文不武(即亂來),隨著食材及口味的不同而隨意發揮,差不多樣樣皆能,但有一樣必須注意,就是洗鑊,煮完一味餸,將鑊洗潔乾淨後才煮下一碟菜,有些劣廚為慳功夫,鑊都唔洗便煮下一碟菜,甚者有許多「鏟撈」都唔清潔一下,這就是好廚與劣廚的分水嶺。 煮食之道廣矣,除了說過的那九項基本招外,還有涼伴生吃,砂炒鹽焗,變化多端,但作為一個好廚者,火候的控制是成敗得失的最關鍵因素,我說過我的主打是海鮮類,是否「好吃」?火候更是決定性,舉例説最易做的白灼蝦,先要大火燒開水,不要心急,要等到水是大滾,落蝦,合蓋,等見到第一口水氣從蓋邊出,即開蓋,用杓上下匝亂,因蝦大小不同,品種各異,這時便要靠經驗,用杓將熱水向蝦淋,見到蝦剛熟到入心,即迅速撈起上桌,如果過了火就是「老」,不好吃。 蒸魚亦然,許多人都有蒸魚經驗,但更多人有蒸「生」魚經驗及蒸「老」魚經驗,我家亦焉,家中用鑊,特別是讌客時,鑊細魚大,有時魚尾撓在鑊外,極難控制火候,「生」了再蒸,多變「老」魚,以前在香港讌客,我買幾條約拾兩重(即約400gm)的魚,買細魚唔係孤寒,而係便於控制,蒸一條吃一條,吃緊一條再蒸一條,好過切開一條大魚來蒸。 做粉絲蟹煲最講火候,先用鑊煮蟹加多一點水使之多汁,蟹到最多八成熟便轉入窩中,但留蟹汁於鑊中,窩底預先放了蔥花,然後用原鑊汁液慢火煮粉絲,等粉絲差不多吸哂蟹汁後,熄火,加少量生抽吊味,再撈一下,等粉絲差不多完全乾身,然後置於窩内蟹面,這時點火燒窩,等窩有第一次水蒸氣出時便熄火,這時窩内的蟹便應該十成熟,即全窩上桌。 為甚麼要熄火才加生抽呢?所有醬油都是黃豆發酵後的制成品,在高溫中會有化學變化而變酸,故此、日本人做麵豉湯(meso)是用低於80度水溫的水沖成,中國人做豉油雞習慣加塊片糖在内,目的是中和高溫下豉油所產生的酸味,故此、我們吃豉油雞,正確一點說,應是是吃「豉油色」雞,而非「豉油味」雞。

Posted in 講飲講食 | Leave a comment

講飲講食 – 11

第拾一話 調配講完,輪到烹飪,烹飪者,將食材與配料、味料加熱處理上碟,這就是一碟菜的誕生,先前講過三個步驟,以食物而言烹飪者就是集大成者,粵廚的主帥稱「后鑊」,是食肆運作好與壞分別之靈魂,國内稱之為首、總、特廚等,不過我覺得不及「后鑊」之名來得古雅及謙虛,有些食肆在開業之初,專聘「開業大廚」坐鎮,等生意額穩定下來,「開業大廚」便要撤離,無他,他的人工極貴也。 所以能夠煮得「好吃」,真係唔憂做,在香港,以前俾人叫「廚房佬、廚房仔」,真係無文化兼不文明,在歐美及日本,能夠煮得「好吃」的人,備受極度尊重,但能夠煮得「好吃」,絕非易事,上一代的是學師制,三、五、七年量其資質,從廚房最低下、最討厭的工作做起,唔係易挨,能做到獨當一面者,起碼十年功夫,我都很佩服我在日本做廚的弟弟,其實我都曾經想過做廚,不過當時這行業歧視四眼仔,父親叫我都係俾心機讀書好了,在這裡也自訴家門,我亞爺及外公是經營茶樓的,抗戰時家園被破,父親來港後當點心師傅,許多叔伯輩都是從事飲食行業,故在吃方面,都有點家學源緣。 甚麼是烹飪呢?人類先祖離開「茹毛飲血」時代,在文明上第一個突破就是識得用火,用火將食物特別是肉類「燒」過才吃,除吃後不易生病外,亦改善食物的口感,後來先祖更發明鼎,將肉類「煲」過才吃,此後中國人烹飪的方法便多方面發展,除燒及煲外,更有煎、灼、蒸、焗、鹵、炆、炒、蒸、炸、熗、煨、烙、燜、浸、溜、滾、燴、汆、炖、煸、爆、烤、涮、熬….. 我暫時想到就是這些,應該還有很多很多。 但綜合來說,用火煮食的,應該衹有九招,我略分為三組: 第一组以油為主要煮食媒介:煎、炸、焗 第二組以水及油為主要煮食媒介:炒、炆、鹵 第三組以水為主要煮食媒介:蒸、灼、煲 「煎」是將肉類放在鑊(或鐵板)上加熱,事先在鑊上加油,「烙」也是「煎」的範圍,祇是落油較少,甚至不落油,「炸」就是將食材放進熱油中處理,「焗」又不同,是將肉類自身的油脂在熱氣中處理,「燒」與「烤」我將之置於「焗」的範圍,肉類直接接觸火為「燒」,隔遠一點火源是「烤」,再隔遠一點火源且在一封閉空間謂之「焗」。 「炒」是先用少油略煎,後加少水匝亂,「熗」、「爆」、「煸」我歸入「炒」類,「熗」是最後加酒,「爆」是用大火爆香,「煸」是後期慢火收乾汁液;「炆」是先用少油略煎,後加多水匝亂後慢火待食料吸味及變軟,「溜」、「煨」及「燜」都是「炆」的一些變體做法;「鹵」是用一些有味水汁,將肉弄熟並入味,古時有些人家置有鹵水盆,肉類就是置於鹵水盆内煮熟來吃,鹵水盆經年使用而不洗,有名的「東坡肉」就是這樣製作。 「蒸」用水蒸氣煮熟,時下最健康的煮食方法,很易理解;「灼」是用熱水將食材煮熟,「汆」、「浸」及「涮」都屬「灼」的範圍;「煲」是用多水將食材包括肉類弄熟並入味,「滾」是用較少時間,「燴」是加勾茨做羹,「滾」與「燴」等同「煲」而異用,至於「炖」,是用冚盅放在盛了水的煲内受間接的熱能煮熟,需經長時間處理,但现代食肆多將冚盅置於蒸櫃內,若將「炖」置於蒸的範圍内,亦無不可。

Posted in 講飲講食 | Leave a comment

講飲講食 – 10

第十話 现在講的是「調配」的所謂第二個層面,即是安排一桌酒菜,你可能會説有菜有肉便得,再講下去你會説如同那十八項食材,選一些出来便可,例如豬加牛、雞加魚、豆腐加蔬菜,再再講下去你會説食肆有甚麼「四和菜」、「六合餐」、甚至是十二人套餐,何必傷腦筋!不過我想講的是較高層次的理論(micro-theory),這也涉及我個人的價值取向(intrinsic value),一桌酒菜的「好吃」,我要求的是「鮮、清、精、巧」。 所謂「鮮」,就是要求食材是新鲜的,在舊社會,交通困難,更没有冷藏設備,為保存食物不腐败,人們發明了醃漬酵糟的方法,利用一些殺菌或抗菌物質,將食物浸存,使细菌不能滋生,例如酸瓜及韓國的國粹「泡菜」等,另一個方法是烟乾臘封,用一些特殊程序將食物與空氣及水氣隔開,同樣是使细菌不能滋生,如臘腸及火腿等。這些舊社會保存食物方法,又延展開來,許多人認為這些食物經過這種處理,脫變出一種新口味,不能代替。 這點我不敢爭辯,因為人人口味不同,剛移民悉尼時,鬼佬舖的豬肉切法不適合我們「 唐人」,我每個月都要駕車老遠去買豬肉,家裡還多置了一個 freezer以備儲肉之用,但時至今天,差不多每個Suburb都有唐人舖及唐人豬肉鋪,每天都可以買新鮮豬肉吃,唔驶吃雪藏貨,现在連罆頭也很少吃了,雖然偶或懷念午餐肉及臘腸的味道。 「清」是指要求吃到食材的原味,我们现在出外吃饭,所有味覺都給弄頓了,因為許多食肆都喜歡落味精,有些劣廚更滥用酱料,每以為方便且味濃,食客便開心,我吃過的所有所謂宫保雞丁,祇得一個辣字,吃不到雞味,另外一些食肆喜歡做咖喱,雖然又有红咖喱、黄咖喱、綠咖喱之分,但完全吃不到牛肉味、雞肉味,唯一遇過那間在Punchbowl食肆,他們做的麵豉蒸大鱔很好吃,因為他們的麵豉酱是自己做,而且落量很有分寸。 「精」並不祇是指食物的量而言,更指種類的選擇,許多人喜歡吃自助餐,多選擇,且任吃,結果個個狂吃,傷壞肚子居多,BBQ亦是,以前見過有個人一次過吃了十隻雞翼,十件豬扒,面不改容,另外我們的粵式打邊爐,一掫掫的肥牛肥羊片塞進肚子裡,很易變肥仔,這種飲食模式,我就不敢恭维,香港的茶餐廳亦是,種類多而雜,粥粉飯麵,中西皆備,但品質普通,可否學學「麥包記」限款出售,但出品都達標出色,講到這裡我都是喜歡到小餐館,叫一些精緻的小菜吃,不過、不要說在澳洲,在香港也難找到了。 最後是「巧」,巧是將一些平平無奇甚至是下價的食材變好吃的東西,潮州人在這方面夠偉大了,潮州牛丸及魚蛋就是最出名,牛丸是用耕田牛的下價肉做的,那些肉原本既老又韌,極難入口,潮州人化腐朽為神奇,做出的肉丸爽口彈牙,魚蛋亦然,原料是沒有人喜歡吃的鯊魚肉及一些下價魚肉;在悉尼,女兒們都不喜歡吃有骨魚,這裡沒有香港人慣用的鮻魚肉,妻子試了幾種魚都不合做魚球,最後用了鲛魚,成功了,女兒們都喜歡吃,這味手打魚球更成為我家鎮家之寶。

Posted in 講飲講食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