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April 2016

2016a 中國行旅 – 5

第五篇:理念先行之How之二 去旅行當然好玩,但不可以太久,以我個人經驗,一星期太短,兩星期祗是 breakeven,但第四個星期便開始home-sick,所以我設計的旅程,以三十日為optimum,因為香港是中介站,二十天會在國內,十天在香港會友;二十天的國內旅行,應以五個城市最多為限,不致走馬看花。 Where?這是較為具體的What問題,在中國旅行我以大城市為駐點,然後向周邊觀光點散發,今次2016a我定了去凌波、上海及北京,下次(2016s)會去昆明、大理及西雙版納,2017a 會是長沙、三峽及重慶,2017s 會是太原、大同及内蒙古….. 五年計劃暫時擬定了二年,總言之有排玩。 還記得中學剛會考完,幾個男生無嘢做,袋中衹有十元八塊,便由尖沙咀沿彌敦道行到界限街,是一天的「休閑」活動了,你可以說是無聊,我卻認為這種行街是「無料」(不費錢)中有料(使我認識很多香港的事物),我構思的「行旅」計劃就是由這些點子開始。城市之行,加上國内地鐵的高速發展,地鐵+步行,我的Walking distance應該是可以很廣遠的。 另外在香港也喜歡行山,以前會友都是吃餐飯吹吹水,今次會約他們行山或遊島,上次去意大利的五個漁村,其實都是浪得虛名,今次回港,或許會去南丫島、長洲、大澳等地,南丫島、長洲及大澳以前都是漁村、廿多年沒去過,變化應該很大。 Who?今次去旅行是一個人,像似「方丈雲遊」,有點孤獨感,妻子不肯同行,自有其原因,勉強没有幸福,但也不要為慳一半房租錢而強迫自己與人同行,道不同不相為謀,何況是同室而住。當然最理想是大夥兒十幾二十人一齊去旅行,但未必時常有這些机會,我這次是一個探路的pilot scheme,想做個 feasibility study,一班已認識的朋友組團,一班傾得埋的老友在一起旅行,肯定會比「散客團」好玩,環顧自己身邊的同學及朋友,許多都退下火線,袋裡有一些餘錢,搞一些有特色的國内旅行團,特別是涉及geo-trip、eco-tour、攝影團、heritage建築團、花展參觀團、海鲜美食團等,肯定會受歡迎。 Whom?出門探友亦是人生樂事,上次去英國Birmingham 探 Kenny,去Peterbough 探 Derek,都是人生極難得的好經歷,探朋友應該專誠拜訪,不應該是「攋貨」,即是「途經順便搵下佢」,更不應該有「吃人一餐著數一下」的心態,其實好朋友見面聚餐,最好是AA制,極值得提倡,你我客氣爭埋單,淘然使沒有付款的一方增加一種欠了人家一些東西的負荷感,何必呢! Whose?帶備甚麼東西去旅行?其實我去旅行都有個 Checklist,重劃埋個圖添(看下圖,應夠詳明,不多贅了),所以不會漏嘢;做個「旅行家」首重是要有個行李箱luggage,我有一個載重約23公斤,是標準入倉行李,另一個 Day-pack 背囊,是隨身行李,帶著自己重要家當,還有一個後備旅行袋,這個旅行袋在旅途中盛載穿過或待洗的衣物,在由香港回到悉尼則為 hand-carry 行李,這行李袋也應堅固,載重為7公斤。 Which?旅行會去買甚麼?會帶甚麼回來?以前參加的中國旅行團,買嘢是其指定項目,賣的不離「真絲」綿被、茶葉、珠寶玉石、藥材四項,這四項其實都是古代絲绸之路的中國出口物,幾千年後,貨品如一,不過賣者好學唔學,最叻開天殺價,而外國買者學習性強,最初是被當「肥羊」宰殺,後來肥羊反過來大口壓價,最後都係free market efficiency,the price is right,但大家浪費了許多口水及時間。 我去旅行時都準備一份 shopping list,基本上我唔會買纪念品及手信给自己、家人及朋友,我覺得化錢買纪念品及手信極無謂,除花錢外,大家心水不同,接受者未必有用,white elephant 而矣,我的纪念品是隨手得來的當地地圖、導遊指南、車票、入場券等,是免費的,這些資料時常送給友人,方便他們計劃同類旅遊,我覺得我寫的遊記,就是送給朋友們最佳手信。 我的shopping list必然是自己、家人及朋友很需要或很喜歡的東西,例如我的衣物,差不多100% 在香港買,因為香港選擇多,而且價錢平;因為以往年年來回香港,要買的都買哂,甚麼有趣的東西都是抄錄了它的特點,影了相便算,現在的shopping list都空框框,唯獨一樣東西還喜歡買,就是陶瓷小花盆,是我用來種植多肉植物的,極之別緻而有趣,每次回港都往太子道園藝街逛,有一段時間有許多紫砂小花盆出售,開首時是十蚊港幣一個,現在要差不多成百蚊個,做型及做工卻與時退步了,尚幸前年日本旅行,見到一些「清水燒」小花盆,極屬心意,買了。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2016a 中國行旅 | Leave a comment

2016a 中國行旅 – 4

第四篇:理念先行之How之一 從管理學角度,What 是一個 strategic 的問題,How是一個 operational 的問題,How亦是一個 Mission 問題;Mission 可分五個程序: 目的 Goal: 計劃 Plan; 行動 Action; 控制 Control; 反思 Review (post implementation)。 由 Value至 Vision,答了Why 同 What,亦決定了我的行旅的目的,跟著就是計劃(Plan),先前講的 Why 所談及的 Value,有時我們稱為外在價值(extrinsic value),能依照計劃行事,靈活而有效地行動,使任務完成(Mission is accomplished),這種心理上的滿足,我們稱為内在價值(intrinsic value)。How的命題就是要 maximise 這些 extrinsic and intrinsic values,在此同時亦要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2016a 中國行旅 | Leave a comment

2016a 中國行旅 – 3

第三篇:理念先行之What 有一段時間管理學喜歡用 Value、Vision及 Mission字眼,其實問Value 就是問Why?問Vision 就是問What?問Mission就是問how?當我決定了價值(value)就是以自己一種特殊身份去認識中國,算答了 Why這個問題,跟著便是答What,中國有這麼多東西去認識,我選擇甚麼東西去認識呢?Vision是一種策略性(strategic)的選擇。 在2012年我寫第一輯旅行故事時,我提到我想去想看的是:山山水水、動物植物、風土人情、傳統藝術及科技生活,這些就是我的What、我的vision。 山山水水者,即高山峽谷、河川瀑布、草原湖泊、荒漠斷崖、溶洞冰川等,長途行山或登山對我有點難度,雖然國內有許多國家級森林公園,觀景登山徑,甚至是Geo-Park,自知書生一名,沒有那種登高峰,涉深淵的能耐,不過我的旅遊是要用腳行出來的,所以我的標題是「中國行旅」,即是行出來的旅遊,怎樣「行」?遲些詳説。 動物植物是觀賞中國特有的動物及植物,當年去成都就是想去看熊貓,其實去生物自然生長的地方最好,不過國内對野生動物自然保育區(Wildlife Conservation Areas)的觀念尚未推廣,我們祗有到動物園看看那些籠中之獸了,此外我亦希望去一些特别的植物生長區,如2012年去的「蜀南竹海」,如果有机會看到一些特色的花展如牡丹及芍藥等,更好。 至於風土人情,中國由許多民族組成,算是廣東人、上海人、北京人都有很大的不同,我想看的人是當地人,我想看的是當地人的生活,我不會去那些 Commercialised 家訪,更不會去那些 Sterotyped民族文化村,我要去當地人去的市集,我會去當地人去的廟會,所以我計劃在上海我會去那些舊住區逛逛,在北京我會去那些古老胡同遛遛,能夠和本地人有所交流,了解當地民情,扮個社會學家做其「社會觀察」工作。 傳統藝術這一項很複雜,傳統即是歷史,我對中國歷史有一種特殊喜好,但我最愛研究中國兩段歷史,第一段是20000BP至4000BP的歷史,BP = Before Present,即是史前史或上古史,即夏禹(約 2070BC)之前的歷史;第二段是1850至1950的歷史,即是由太平天國運動(1851至1864)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一百年近代史,所以今次去凌波會去河姆渡文化,去北京會去看看蘆溝橋。 藝術方面可分六項,而我喜歡且會去的地方為: 文藝方面會去大學及圖書館(今次或許有机會入住北京清華大學); 展藝方面會去畫廊及博物館(特别是有主題的美術館); 演藝方面會去劇院及音樂廳,碰到適合的表演會買票入座; 武藝方面會去球場及運動館,碰到適合的比賽會買票入座; 園藝方面會去植物公園及有園林建築特色的地方; 廚藝方面會去本地餐廳及咖啡室或茶座。 科技生活一項是指一些觀光點,是以科技改變人們的生活為主題的地方,對於那些軍事博物館或軍備展覽館,我是不會去的;其實回香港每次我必去深水步鴨寮街,因為那裡的電子及攝錄器材最先進最平,到太子道園藝街(Flower Market Road)看看最新的園藝產品,到旺角通菜街(俗稱金魚街)看看最新的養熱帶魚設備,今次在北京時間較長,會去中關村看看那裡的電子科技市場。 以上這些就是我想去的地方,也許你開始明白我妻子不肯和我去「行旅」的原因。

Posted in 2016a 中國行旅 | Leave a comment

2016a 中國行旅 – 2

第二篇:理念先行之Why 如果你問人:「為甚麼去旅行?」答案可謂-籮籮; 答案-:生活苦悶,旅行解悶,尋求剌激(Motivational theory of adventure) 答案二:工作壓力大,旅行解壓,唔去會死(Psychological theory of sublimation) 答案三:我要威,返嚟可以周圍講(Sociological theory of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答案四:人人放假都去旅行,自己唔去,咁會俾人睇低或視作異類、不入群(Socio-psychological theory of fashion followers or herd behaviour) 答案五:去某地買某種東西最便宜 (Economic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答案六:去異地見識新事物,增廣見聞(Theory of  knowledge enrichment) 答案七:旅行就是用錢「嘆世界」,好住好食好睇好玩好買(Theory of luxurious leisure) 答案八:旅行是新生活的體驗,是測試自己的意志及能力(Theory of self-actualisation)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2016a 中國行旅 | Leave a comment

2016a 中國行旅 – 1

第一篇:理念先行 以前寫的五個旅行集,都是旅行完畢,過了最少一星期,等旅行情绪安靜下來,就像釀好的酒要沉澱澄清,將最好的隔濾出來後才落筆,今次不同,未起行已開筆,為的是想表達一下我對有關旅行的理論和實踐,我的旅行理念可歸納為九個問題,這九個問題就是: 我為甚麼我要去旅行(Why)? 我去旅行所希望得到的是甚麼東西(What)? 我用甚麼方法去得到這些東西(How)? 我會去甚麼地方(Where)? 我何時會去那些地方(When)? 我自己一個去?還是與人同行?與人同行又與誰同行(Who)? 旅行時會探訪何人(Whom)? 去旅行時會帶備甚麼(Whose)? 去旅行時會購買或拿走甚麼(Which)? 未起行前,拿著這九個W細心思量,先做好可以準備的工作,按計劃一步步實踐,希望得到自己最希望得到的東西,並將其價值擴展到最大,這就是我旅行的内在價值(intrinsic value)。 有些人拿著背囊便走,亳無準備,他們是去探險,以前在中大讀書的時候,去台灣及國内旅行,除了机票或火車票是預訂的,其他的是見步行步,優雅點説是「摸著石子過河」,但那時真是想計劃也沒有得計劃,許多時是當晚來一個聯席會議,幾個有主意的便決定明天的路向,但那時人人都是這樣旅行的,那種uncertainty 感卻增添了旅行的樂趣,現在年紀大了,不能夠冒太大風險,亦無需要去冒不必要的風險。 有些人參加旅行團,無須準備,交了團費後便隨隊出發,交通住食皆已安排,不需用腦費神,我參加過那些$99蚊團,以交通住食而言,真是扺到爛,不過要買嘢,唔買嘢都要聽人亂講嘢,雖然浪費時間,其實都是很扺;不過我都唔會參加那些團,我計過,在悉尼每天返工,after tax約拿二百圓回家,現在我用的是 Purchased Leave,是要假期不要工資的那種假期,算是那些$99蚊團唔駛錢,我每天的成本價是二百圓,跟著那些$99蚊團要聽人 bullshit,有時重要駛錢買些無謂嘢回家,我不如返工聽老闆 bullshit重好,起碼會有錢入我袋!

Posted in 2016a 中國行旅 | Leave a comment

種植之趣 – 38

第三十八話:攀懸植物,懸垂植物與籃載植物 仙人掌科的植物大都是多肉植物,但多肉植物並不一定是仙人掌類植物,我說過我喜歡種多肉植物,但很少種仙人掌(球類)植物,這一點要講清楚,我另有一個嗜好是將一些仙人掌科植物種植於籃内。 仙人掌科内的一些品種,是生長於熱帶雨林,原生環境是附於樹幹上,像似 epiphytic的蘭花,它們被稱為Epiphyllum  cactus,hybridised的品種很多,國内稱之為「箭令荷花」,又有人稱之為「孔雀仙人掌」,聽個名就知其豔麗非凡,有些是地生的,例如「量天尺」(Hylocereus undatus),時下稱「火龍果」,但一路生長會沿著樹幹走,爭取更多陽光,最出名的當然是昙花或稱「月下美人」( Epiphyllum oxypetalum)(下圖),家中現有六大盆。 我將這一類植物種於籃内,實有原因,因為它們是仙人掌科植物,身體内有特殊組織儲藏水份,缺水一段時間也沒有問題,問題就是它們最怕 wet feet,即是最怕水多,種在籃内完全沒有積水問題,我將那些籃掛在樹枝上,任其風吹雨打,不用理它都生長得很好,年年有花看。 這些仙人掌植物也很有趣,年年到時便有花,绝不爽約,坊間有一種Christmas cactus,學名是 Schlumbergera truncata,俾人hybridise到甚麼顏色都有,另一種是 Easter cactus,學名是Hatiora gaertneri,這兩種仙人掌科植物不同屬,但原產巴西雨林,在北半球開花適合那些名字,但在南半球 Christmas cactus 是六月初冬開花的,而 Easter cactus 是在十月仲春開花的,植物雖然離開了原居地,但那些遺傳基因,仍然照舊,表现在植物的一年循環生長的型態中。 攀懸植物其實可獨立成篇,不過最近砍了那株紫藤,因為它太霸道了,記得我講過「聯藩莫種跨牆藤」嗎!家中現已沒有攀懸植物,故沒有東西好寫了;攀懸植物是 climbing plant,懸垂植物是 trailing plant,懸垂植物也是周圍走,爭取最好的生存環境,但不霸道,我的籃載植物就是種植那些懸垂植物,除了那些 epiphyllum cactus 外,我還種了蘭花,蕨類植物,秋海棠,倒吊金鐘及鳳梨科的空氣草植物等,建造一些Community horticulture basket 系統,遲些時會詳說。 其實講《種植之趣》,心目中還有很多題目想寫,但寫到這一篇要暫停,因為遠行在即,要進行我第一次的「中國旅行五年計劃」了。

Posted in 種植之趣 | Leave a comment

種植之趣 – 37

第三十七話:多肉植物之二 多肉植物其實有幾千種,我祇是種其中的八個屬,共幾十個種而矣,原因簡單,想種得多,便要種一些微型品種,例如一些學名後有 var. Minima,Nana,Compact等都是,我還將它種於一些別緻的小型陶瓷花盆内,頗具欣賞價值。 中國人有一項特別的藝術,叫「盆景」,是將小樹種於盆砵之内,所謂「縮龍成寸」的美感,其實都係古代士大夫的心理反射,就像中國傳統山水畫一樣,作為一種心志的表達及嚮往;不知怎樣,英文的譯名是 bonsai,反音譯是盆栽,即potted plant,那些小樹種在小盆淺砵中能夠生存,全賴intensive care,我「百足咁多爪」,何來這麼多時間去「招呼佢」,但我將多肉植物種於那些小型陶瓷盆砵中,置於室外,任其風吹雨打,每年要做的是翻盆換土,完全符合我的 minimal effort maximal effect的理想。 在這八個屬中,我依次序排列為:Agave、Aloe、Gasteria、Hawthoria、Adromischus、Faucaria、Conophytum、lithops,你會發覺不同屬種的進化變異;植物分類學的科、屬、種等,最早的分別指標是外觀形態,後來以生殖器冠(即花辦、雄蕊及雌蕊的多少),近年用的是 DNA比較;在生物學中有 converging evolutionism,不同科的植物,在相同的環境下,它們的外觀形態變得一樣,例如一些大戟科(Euphorbiaceae)植物,它的外觀是正球形,許多人都以為是仙人掌科植物,萬代(Euphoria meloformis)(如圖下)就是一例。   另一方面,生物學亦有 diverging evolutionism,同科植物,因為生長在不同的環境下,外形的進化完全不同,例如屬於仙人掌科的蟹爪蘭(zygocactus),生長於熱帶雨林,象蘭花一樣,根植於樹幹上。這點在講攀懸植物時會再詳説。 成功種植多肉植物的祕訣在於用土,尚幸近年有一些多肉植物專用植料出售,不用自己落手落腳混土了,種植多肉植物不能夠用普通的 potting mix,因為 potting mix 不疏水,我以前要去買沙混入(最好是粗沙,即 pea sand),有些標明是河沙,買了回來卻種死了我許多心愛的多肉植物,我相信那些河沙是取材於河口,鹽份較高,但我買時沒可能知道沙的來源,算是遠離河口,卻又可能接近工業廢料區,沙内會有污染物質,我的解決辦法是買了河沙回來倒在花園一角讓其自行淨化,一年後將那些沙混合園土及potting mix,然後用篩篩過備用,真是「不惜種花者之苦,但傷識花者之稀」。

Posted in 種植之趣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