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January 2017

讀書記趣 – 4

讀書記趣之4 上文似乎扯得遠了,這-篇將會拉得更遠,為甚麼?讀書為學,你們聽過「為學九品」沒有?為學九品就是知識之源的九種方法:  -曰「聽」,如課堂之聼; 二曰「讀」,如書本之讀; 三曰「講」,如 project presentation 及答辯(Q&A session); 四曰「寫」,如寫論文; 五曰「思」,即學而能思,還記得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嗎?《論語.為政篇》; 六曰「微」,即觀察之微,observation; 七曰「論」,即學友之論; 八曰「證」,即實驗之証; 九曰「行」,即實踐之行。 「聽讀講寫」應該不難理解,現代的語文考試如英文科就是考你對英文聽讀講寫的能力;學而能「思」,就是經過學習提昇我們的思考及推理能力;觀察之「微」,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學習的過程中不需要人直接教導,而是間接見到別人的經歷而得到知識,「觀察之微」更是能夠「見人之所不見」;學友之「論」,我在中大讀社會學時感受最深,與同學及學兄學姊討論時學得的最多;實驗之証是在實驗室証明-些推理,這些在理科中應用最多;實踐之行是將一些hypothesis行使出來,看看它的效果如何。  有人會説我的「為學九品」欠了-項,就是「師傅教路」或「高人指點」,現代的 mentoring system 也許就是講這一項,孔子的教育觀是有教無類,但會因應學生的不同情況而予以不同的學習方式,中國傳統的師徙制有很多劣點,不在此詳述了,至於高人指點,可遇而不可求,遲些會詳説我的一些經歷,甚麼「名師出高徒」、「名校出高材生」,這些都與我無關。  為甚麼與我無關?因為我小學派位是孔教大成中學,並非坊中名校,校址是附設於一間小學内,全個中學祗有十班,由 Form 1 至 Form 5 各祗有兩班,是圓柱式,不是金字塔式,由於班少,同學間及師生間的關係就密切很多,孔教大成中學有三大特色:第一是「男女分隔」,雖然男女同校,但在課室内「女左男右」,近門口的女生坐,近窗口的男生坐,中間楚河漢界,我等儒家小子,「知書識禮」,未敢雷池半步,五年間與隔岸的女同學説話,可能不足一百句;第二是除一般課程外,另加「經訓」一科,主要是授教《論語》,先是唸誦原文,繼而語譯,繼而討論其中心思想,雖然不是會考科目,但從此亦引發我對古文的興趣;第三是每天早上有早會,禮堂集合後第一件事是齊誦《禮記.禮運大同篇》: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每天返學都要唸一次《大同篇》,我這「中學雞」唸足五年,人唸我唸的,到了大學才發覺内裡包含著「自由」,「平等」,「民主」,「人權」,「公義」,「和平」及「博愛」等普世價值。

Posted in 讀書記趣 | Leave a comment

讀書記趣 – 3

讀書記趣之3 大家閱讀我的博文時,可能會見到一些「白字」,甚至有錯誤的文法及標點符號,坦白一點說,我的中文是「小學雞」水準,小學畢業後我的中文已定了型,在中學階段所學的中文,主要是古文,入了大學基本上看的都是英文書,assignments 及考試都全用英文,工作之後除看報紙外更與中文絕緣,到了五年前(即2011)妻子造了個 Blog 玩,名為《Winnie in Sydney》,但玩了一會便停了,我便隱身代續,後來妻子説你喜歡寫嘢應自己造個Blog 來寫,這樣地、《 Steve’s short stories》便出來。 重拾寫作的動力其實不易,開首之時真是千斤重,但寫得多便越容易、越輕快、越通暢,我自身亦有幾個好習慣幫助我寫作,第一是我有「劃」書的習慣,在大學讀書時,許多都是翻印本(即海盗版,請原諒我們這班窮學生),我便在這些本子大寫大劃(即 underline or highlight)的做筆記,自己的閱讀心得也寫在那裡;第二是中大畢業出來工作後有寫日記的習慣,日記每天一頁,除了記下自己該日的 commitments外,還纪錄自己在該日的行事(如同 journals),此外亦是我的點子簿(idea book),有些好的意念會無端端浮在腦中,但稍瞬即逝,那本日記簿都是隨身攜帶,隨時紀錄那些好的意念;第三是我讀書不輟,除考試外還要寫論文,因為寫得多,寫那些五千字的論文都很易得心應手,現在我寫的博文每篇多在千字之下,當然不會覺得困難。 寫博文除了内容有 substance 外,那個 form 亦很重要,我的第一個守則是適度精簡化,寫的博文每篇多在千字之下,長篇大論,在博文世界裡,唔駛錢都無人會去睇,算是你有料,你可以寫你的博士論文,但大部份讀者都無乜耐性會看完,另一方面我的長處是能化繁為簡,我不是針對某些搞學術的人,但許多學術佬最叻造新詞,將一些普通現象,加埋啲物物ism(主義)來嚇人騙人,我吃過很多這樣的虧,不能再騙到我嚇到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寫文章是要別人「明白」,不在向别人「顯威」。 第二個守則是適度口語化,胡適推行的白話文運動過了一世紀,舊的文言體文章已沒有人寫或沒有人識寫,但你們在我的博文中,還會見到一些「之乎者也焉矣然哉」等古文語法,我覺得白話文及文言文不應兩極化,更不是「你死我活」的處境,白話文是「我手寫我口。」但在現實裡我們也不是講得出就寫,寫出來也是要做一些修飾,文言文是較精鍊的文字方法,是「我手寫我心。」兩者差異處祗在於精鍊的程度,現代文字通訉學的準則是「明快便捷」,「明快」是以讀者為中心,要求的是讀者閱讀時明白、無誤、無困難,最好更能使讀者有一種快慰感,而「便捷」是以作者為中心,作者很方便而快捷地傳遞信息,以前作詩填詞用字,著重平仄對偶,一個字「推」或「敲」都要想整晚的,不適合現代文字通訉學的要求了。 第三個守則是適度本土化,話説上世纪的文言與白話之爭已告一段落,另一個現代語文之爭卻方與未艾,除卻歷史因素有廣東話式的語文,台灣(即閩南)話式的語文,内地亦有四川話及上海話與普通話之爭,其實這些「爭」都係無謂,一篇好文章有地方特色很重要,傳世的經典之作如《水滸傳》都夾雜了許多山東土話,這些山東土話使讀者閱時更為傳神親切,我們承認中國實在很大,中國語文更要「有容仍大」,將來有人説:「我喜歡看 《Steve’s short stories》,因為它充满香港人的情懷。」我便感到相當滿足。

Posted in 讀書記趣 | Leave a comment

讀書記趣 – 2

讀書記趣之2 許多人都忘記了自己的小學生活,我卻刻骨銘心,小學我留了兩次年級,第一次在一年級,那是一間金字塔式的小學,一年级八班,六年級得兩班,我還矇閉閉地天天踢足球,一年级留班時,成隊波友都留班,讀到四年班,又唔掂,班都無得留,要出校,好彩我姐姐救我,介紹我到她讀的學校(孔教三樂小學),才唔駛失學,在那裡我遇到兩位恩師,唔單止使我這件「讀書廢柴」來個起死回生,還將我開了竅。 第一位是小五時的霍老師,他教我們英文,我講過英文是我的死敵,他教我們的英文真不一樣,他説英文是由十種東西聯合而成,而這十種東西可分為三組: 第一組第一項是名詞(noun),例如 Steve;第二項是助名詞(Pronoun),例如 he 及she;第三項是形容詞(adjective),例如 smart Steve 或 stupid Steve;第四項是冠詞(article),即 a、an 、the,我還記得他說過:不要以為冠詞容易,正確的使用冠詞其實很不容易。 第二組第一項是動詞(verb),例如 walk;第二項是助動詞(auxiliary verb),例如 shall、may、can等,通常是放在動詞之前,第三項是介系詞(preposition),例如 to、at、in 等,通常是放在動詞之後,第四項是副詞(adverb)是形容動詞的,例如 walk slowly。 第三組第一項是連接詞(conjunction),最普通的是 and、or、but,是將兩句句子連在一起,第二項是標點符號(punctuation)。 霍老師說:一個有效句子最少要有三樣東西,而這三樣東西需在這三組各取其一,例如「Steve walks.」,這就是造句的文法的第一步,霍老師所教,你們可能覺得膚淺,甚至有誤導,但他確實地殿定了我學習英文的基礎,使我知道甚麼是英文,使我不再恐懼英文,使我不再憎惡英文,以前教我英文的都是念口璜….. A man、A man and a pan …..  以後我還有幸遇到兩位教我英文的「好」老師,不過他們都是 exam-oriented,是幫我的英文考試過關,甚至得到較好的考試成績而矣;霍老師教了我一年便移民美國,他是我畢生最敬佩的老師。 小學會考是中英數三科,教我中文的何老師亦是一位極值得敬佩的好老師,何老師好在甚麼地方?她對我們的好處亦是不依循傳統的教法,學生及老師在中文堂上課時都很悶,她上課時卻很有彈性及創舉,喻教育於娛樂,例如在上課時她在黑板上寫了一個「女」字,便輪流叫同學們在黑板上寫了同音字,到沒有人想到為止,還記那次最後一個是我寫的「磊」,那時許多我的同學仔都唔識這個「磊」字,威了一番。 那時我們班中有幾位超級同學仔,全是女的,可能是早熟吧,所謂「超級」是她們的中文好到離晒譜(即超出我的好幾皮),我怎知道?何老師在課堂中叫她們朗誦她們的作文,真係驚為天人,有次我問其中一位何以至此,她說都是多看課外書,由她一說,我便有了逛圖書館的習慣,那時我住在黃大仙啟明樓,鄰近彩虹道遊樂場,那裡有一個小童群益會建辦的圖書館,我有空便在那裡看書及借書,不知不覺中我的中文也好了上來,小學會考的中文成績是甲等。 下圖是我的小學同學照,我是前排左第二位,背後是何老師。

Posted in 讀書記趣 | Leave a comment

讀書記趣 – 1

讀書記趣之1 剛踏入農曆雞年,又開始我的博文(Blog)寫作,這個嗜好進行了好幾年,對己及對朋友都有益,對於閱讀我的博文的朋友,既可以增加一些知識,亦可以得些娛樂,而最重要者,是朋友們更能了解我,「知心」的朋友便是由此建立起來;對己而言,我講過我是一個喜歡思考的人,有時更是呆呆的想著,结果是給妻子罵:「叫了你也像聽不到!」我將所思所想的寫了下來,為的是既然已經記了出來,便可以忘記掉。 2017是我退休之年,打算做到十月中便進行我第二次「中國之旅」,十二月回Office返兩個星期工「收拾一下」後,2018大半年會放半薪假期,之後便結束我的打工仔生涯。 有些人將人生的事業分為幾個階段,第一段是「讀書人」,第二段是「打工仔」,第三段是「自營業」(self-employed),第四段是「企業主」(entrepreneur),第五段是「投資者」(investor),後三段我沒有經歷過,一生在「讀書人」及「打工仔」這兩段打滾;在「讀書人」方面,假説我五歲入學,我讀書讀到五十多歲才止,差不多是半個世紀了,我所謂的「讀書」,不是在書店買本書來看,或者是到圖書館借本書來睇那般簡單,而是真真正正的上學,學期尾還要搞掂那個要坐三小時的正式考試。 回望前塵,歲月如梳,步入退休,不勝悕憈;悕憈者,不在於白馬過隙,腦頓步缓,悕憈者,在於终生力學力行,會否從此煙消雲散?我原本擬定的題目是「社商法税」,是準備將自己所學的,用另一種形式表達出來留念,亦欲使後學者知道自己所讀的是甚麼東西,你或者會笑道:「我自己讀甚麼,我怎會不知道?」非也,在我的人生經歷中,我知道許多人都不知道,例如社會學是甚麼?許多社會學的畢業生也不知道,無妨,拿張大學畢業證書都係為搵食啫!這情況在唸會計、唸法律、唸稅法更為明顯,以後我將會詳説。 讀得書「多」及讀得書「久」使我的思維「海闊天空」,可以從一個較高的層面看看甚麼是「知識」,培根説:「知識就是力量。」慧能在《壇經》中常說的「善知識」,道理如一,有知識才可以有智慧,「智」者是 What to do and how to do,「慧」者是 What Not to do and how Not to do,有智慧才可以有效地解決生活上及人生中的問題,問題解決了,煩惱或苦痛自然地消失,生活上及人生中才會有舒適和快樂。 我寫這一輯故事,題目由「社商法税」轉為「讀書記趣」,目的在於將題目擴闊一點,因為改變我這個「讀書人」一生的幾個環節,是小學五年級、中六及大學三年級,「社商法税」是入了大學之後的事,如果我問你:「你小學及中學讀了些甚麼?」你可能會說:「我當然知道;Steve,你可能讀書讀壞腦,不然就是想得太多想壞腦,咁都問!」我寫這一輯的故事就是講我由小學開始的讀書經歷,你讀的,你學的,是否與我所讀所學的一樣,還是不一樣? 我寫這一輯故事的對象是我們的下一代,幻想著我的女兒們,飯後聽聽父親的讀書歷奇,你們讀後覺得有趣有用,可以轉發給朋友或其子女,沒有copyright的。

Posted in 讀書記趣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