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講飲講食

講飲講食 – 23

五果與五菜 《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十二篇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之說,「五谷」及「六畜」在上篇都已講過,古時「五果」為枣、李、杏、栗、桃,寡了一些,現代「五果」應為: 蘋與梨(pome fruits); 桃、梅、杏、李、樱(stone fruits); 溫帶果品(Temperate fruits)包括草莓(strawberries)、柿、榴、奇異果(kiwifruit)及各種 berries等; 柑、橘、柚、橙、檸(citrus); 熱帶果品(Tropical fruits)包括香蕉、木瓜、芒果、榴槤、荔枝、龍眼等。 孩子的時候,家貧沒有生果吃,最喜歡偷吃母親用來煲湯的紅棗,及後又喜歡吃柿餅,不過都是乾果,現在每天都吃 ABC,即是 Apple & Banana & Citrus(橙或柑),夠哂維他命(特別是 Vitamin C)、礦物質(特別是鉀)及 food fibre了,我不吃葡萄(grapes),因為糖份較高,與朋友敘會晚餐,卻喜歡飲紅酒。 古代的「五菜」是指:葵、韭、藿、薤、葱,現代的蔬菜極豐富了,以吃的部份分:有根菜类(如蘿蔔)、茎菜类(如介蘭)、叶菜类(如茼蒿)、花菜类(如西蘭花)、瓜菜类(如節瓜)、果菜类(如茄子)、芽菜类(如大豆芽)、苗菜类(如豆苗)。 如果以植物學的分類,那更有趣: 最大宗蔬菜屬十字花科的,有介蘭、菜心、白菜、西蘭花、椰菜(cabbage)、蘿蔔(包白、青、紅)、西洋菜、芥菜、Wasabi 等; 屬菊科的有茼蒿、萵苣(即生菜)、牛蒡(菊科植物的根)等; 屬旋花科的有蕹菜、番薯葉等; 屬莧科的有紅莧菜、馬齒莧等; 屬茄科的有青椒、马铃薯、番茄、茄子、辣椒等。 以上五個科的蔬菜,代表了我們日常食用的80%以上。

Posted in 講飲講食 | Leave a comment

講飲講食 – 22

芒種時節 中國傳統二十四氣節中純萃講農業活動的,是「芒種」,時為新曆六月頭,2020年是6月5日;農諺云:「芒種芒種,連收带種。」因為在這個時候,中國華北及華中,特別是黃河流域地區,是收冬小麥及種夏稻的時候。 芒是草本植物,古代人採之織為蓑衣蓑帽,既去水防雨露,亦疏氣遮大陽,是古代人在暴熱驟雨的天氣下工作的戶外保護服,「芒種」就是要算著這種工作服在田間作業的意思。 許多一年生的農作物的生長周期約是120天,冬小麥是晚秋犁田下種,種子在土中雪蓋寒化,翌年冰雪融化,晚冬發芽始生長,至初夏成熟收割,是為「小滿」,意謂收成好,不用挨餓,收完小麥,再種禾稻,至晚秋收割,若收成好,這一年就可以過肥年了。 這種農業操作程序,一年復一年,在中國已有數千年歷史。 古人有說:「五谷豐登、六蓄興旺。」傳統「五谷」者:稻(rice稱大米)、黍(millet或稱小米)、小麥(wheat)、菽(豆類),稷 (other cereals),other cereals 包括大麥 barley 、高粱sorghum、裸麥 rye、燕麥 oat、蕎麥soba,是我們的 carbohydrate 的主要來源;現代五谷為:米、麥、薯、豆(soy)、粟 (corn),「薯」主要為三類:包括洋薯(potatoes)、甜薯(sweet potatoes)及木薯 (Cassava),木薯原產南美,亞洲人稱之為Tapioca,現在是非洲及南亞地區主要糧食,木薯本身有毒,要經過浸洗及蒸煮後才可食用。 傳統「六蓄」者:包括牛、羊、馬、豬、狗、雞,每逢中國人想起「六蓄」,都是想:吃得?怎樣吃?這種思維要不得,馬與狗都是人類的朋友,我就不會吃,如果真是要吃得的六蓄,應改為:豬、牛、羊、雞、鴨、鵝,已經很夠吃了,現代人不缺吃,現在要講吃得好,吃得好是講煮功好唔好,而不是講吃那些罕有或頻臨絕種的珍禽異獸。

Posted in 講飲講食 | Leave a comment

講飲講食 – 21

第21話 講講下以為講完收檔,細想之下還有「上桌」一項要講,由「買料」、「洗切」、「調配」至「烹飪」,「上桌」是最後一個「好吃」步驟,我講過這五個步驟是一連串的,像似系統工程,是必須的(necessary conditions),亦是 sufficient conditions,所謂 sufficient conditions,是指一個步驟失敗,即全盤失敗,不好吃。 上桌一項,像似簡單,其實大有學問,本為最後一關,更要留意,無謂像滑鐵瀘戰役→ 衰後尾;上桌是一項時間與空間關係的管理,原理與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切合,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指出時間與空間不是單獨的個體(discrete entity),而是兩者有著結構上的關係(structural relationship)。可能大家都會覺得我作大,我試舉例以說明之。 我講過我上次返香港手癢,在同學家中做了一個粉絲蟹煲,其實那次並做「煲」,因為同學家中未必有一個合用的煲,我的折沖方法是先做姜蔥炒蟹,但多留蟹汁後做蟹汁撈粉絲,即是分兩碟上,「上桌」時姜蔥炒蟹先上,蟹汁撈粉絲跟著,一先一後相差不過三、四分鐘,其實問題不大,可惜我那晚劃蛇添足,做多樣嘢,那天我不止買蟹,還買了蝦,我做完粉絲蟹(免煲),洗鑊,隨即做炒蝦,做這個炒蝦其實也很方便,但我買的是真正海蝦,不是養蝦,悉尼沒有海蝦賣,更沒有活的海蝦賣,這也是我無端自行「加餸」的原因,但買的海蝦,靓是靓了,但大小不一,煮時我要慢火,先落大,後落小,從而避免小的變老,大的仍生的不理想情況,用多了一點時間,當我拿那碟炒蝦出來時,方才發覺整抬人都等埋我才一齊開餐,那時我心裡想:敝,那些蟹和粉絲都凍哂。 昨晚校友幹事敘會家中晚讌,有校友帶來大鱔用自制醬汁蒸之,我家爐鑊當然比不上酒樓蒸櫃,但他分兩碟而蒸,火候控制剛到 sweet point(像打羽毛球,球打在球拍網中央),即熟即上桌即吃,一碟剛吃完,第二碟剛熟上桌再吃,這晚我們都吃得很痛快,這就是「好吃」。 當然等埋我才一齊開餐是大眾的禮貌,但吃海鮮要「好吃」,不可以等,茲抄錄清代袁枚著《隨園食單‧戒停頓》篇曰:「物味取鮮,全在起鍋時極鋒而試,略為停頓,便如霉過衣裳,雖錦繡綺羅,亦晦悶而舊氣可憎矣。嘗見性急主人,每擺菜必一齊搬出。于是廚人將一席之萊,都放蒸籠中,候主人催取,通行齊上。此中尚得有佳味哉?在善烹任者,一盤一碗,費盡心思;在吃者,鹵莽暴戾,囫圇吞下,真所謂得哀家梨,仍復蒸食者矣。余到粵東,食楊蘭坡明府鱔羹而美,訪其故,曰:「不過現殺現烹、現熟現吃,不停頓而已。」他物皆可類推。」 舊時家中吃團年飯及開年飯,定必將餸菜羅列滿桌,做哂擺好然後才齊齊舉筷,當代人更喜歡人未吃,相机先吃,WhatsApp埋俾許多人睇才吃,再有的所謂「盆菜」,龍虎鳳蛇渾雜,豬鴨魚蝦相交,當鮑魚遇上鹵水墨魚,海參夾在咖哩魚蛋中,一窩熟而再熟而吃,可以「好吃」嗎?吾以為本末倒置矣! 在第十八話中,我談過香港茶餐廳的待應對顧客的態度,分别可以很大,我以前在香港入境處工作時每天要接觸過百過境者,在稅務局 call centre工作時每天也和許多 client電話接觸,接觸的人大都很好,但、衹要在某一天,我遇到一個「衰人」,我就會整天、甚至好幾天不開心,看看這位網友的遭遇,你也許會有同感。 這組《講飲講食》故事暫完,將來遇有新意會再續,謝謝大家閱讀。

Posted in 講飲講食 | Leave a comment

識飲識食 – 20

第二十話 由年尾講到年頭,講了這麼多「食」,這話是講「飲」的,香港人的「飲」,可分為五類,-曰:水,二曰:湯,三曰:茶,四曰:酒,五曰:凍;「水」很易了解,我每天都飲最少一公升水,水對人體健康很重要,是清淨身體、特別是血液的最佳良藥,我特別欣賞日本人對山泉的謢理,那次在日本飲的山水真是可口,記著這世界還有許多許多人飲不到清潔的水,我們要感恩。 湯亦是吾之所愛,曾作一詩曰: 多吃瓜菜少吃肉,魚鮮菜凈好營養 色香味美復儉捷,一湯三餸滿開懷 作湯多是滾湯而非炖湯,家中的例湯是枸杞豬潤魚球湯、咸蛋芥菜肉片湯,番茄红蘿蔔薯仔豬骨湯。另外我的獨家補品是魚湯,方法是買條新鮮牛鳅,叫魚舖劏好回家洗凈,開鑊加少油略煎一面,息火降溫一會後加水兩杯,起火待滾,加蔥及海帶再滾,加鹽,飲湯吃魚肉,營養豐富;以前在港更喜歡做紫菜湯,除魭魚片外我更會用潮州三寶,即魚蛋,魚片及魚餃,方便可口,亦一樂也,不過在悉尼很難買到靓紫菜。 茶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大支柱,我不是茶客,不敢多談,不過结婚之後,妻子有飲下午茶(港式奶茶)習慣,不單止我,連女兒們到了下午四點,都會走到廚房黏奶茶飲,黏糕餅吃。 以前對酒沒有多大興趣,這幾年不同,跟 Peter行完山後,往嘆番杯冰凍啤酒補充水份,真是樂事;另外、在悉尼識得幾位飲餐酒的高手,與他們把酒談天,才知道飲餐酒的學問深矣、大矣,在澳洲其實飲餐酒極便宜,有些與果汁同價,澳幣拾多圓已有一支好酒,根據經驗,若論年份,今年是2016年,最好的是2016減 4等如2012年產的,次好的是2012年正負一年,即 2011 及2013年,2010者為舊酒,2014者為嫩酒,我們買的都是嫩酒,擺兩、三年便會好飲且昇值,即係更抵飲。 有些朋友飲酒,一晚飲好幾種,逐樣試,有些朋友,一晚祗嘆一種酒,更是同年份的,各有其所好,有個朋友更祇買某一酒莊的某一牌子酒,年年酒莊出酒他便bulk buy一大批。對於酒的評賞,專業矣,坊間的酒書,象似我們的《通勝》,年年出新版,是計分的,理論上是零分到一百份,但書内的評分大大部份都是85分至98分,在悉尼讀書時亦是100分滿分,50分合格,拿六十幾分我便很滿意滿足,65分是 credit,75分是 distinction,85分或以上是high distinct,我想都未想過拿85分,飲酒之餘,我會這樣想,一個拿86分及一個拿94分的學生,質素應該沒有分別,都係極優異的學生,那八分之差祇是一個較為好運,老師鬆手?題目剛讀過?一瓶得86分及一個得94分的餐酒,亦理應一樣,評酒師的心情?評酒師的特殊愛好?對於我這個擅長拿六十幾分的學生,我說的話是「夠全面」,又讀書、又做工、又理花園、又喜歡周圍逛,唔「肥佬」就係好;有些酒評家稱讚某餐酒時,除了讚這個酒入口怎樣好?味道怎樣好?之外,更多時會說:「夠全面」。 至於「凍」,源出於以前「冰室」的凍飲,記得兒時最喜歡的涼粉冰、红豆冰、雜果冰等,現代的是所謂各種「果凍」,已取代了梁啟超時代的飲冰室文化,最近更揪起一股飲果菜汁熱潮,在我工作地方的樓下,要五、六蚊一杯,排大隊,我七、八蚊都已經可以搞掂個午餐了。 現在那些「果凍」,都變成飯後甜品,學鬼佬餐後要 dessert,飽到你到喉嚨叮,其實真係不該,此風應該紏正,不過前幾天26號晚,有個朋友,做了一個椰汁西米芒果布丁,吃了一小口,好吃得驚為天人,忍不著口更多吃幾塊,不能自拔…..

Posted in 講飲講食 | Leave a comment

識飲識食 – 19

第拾九話 廣府人的「飲茶」與香港人的「茶餐廳」,除供應的食品特别外,亦有其文化特色,可以説是我們的「非物質文明的產業」,中國政府也有向聯合國文教組織申請「中國飲食」為非物質文明的產業,可惜都鎩羽而歸,原因很多,在《老梁觀世界》中,梁宏達分析得頗隹。 根據報載:北京烤鸭、年夜饭、饺子、月饼、豆腐、兰州拉面、火锅、粽子將纳入中餐申遗的重点项目。以前說過中國的雜糧主食與中國節日有很大關係:農曆五月五日端午節吃粽子,農曆八月十五日中秋節吃月餅,農曆新年吃年糕等,擴而充之,冬至時天氣嚴寒(新曆十二月二十二日)北方的中國人多吃涮羊肉火鍋,南方的中國人愛吃臘味煲仔飯或糯米飯,農曆新年中國人過年是-年中最重要的節日,吃年夜飯(=團年飯)是-家人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餐,食品最為豐富,我們廣東人這晚必有雞吃,北方人卻吃餃子,餃子的形狀象似元寶,象徵財源廣進,新年第一天的第一餐是吃素,象徵憐憫蒼生,新年第二天是開年,當天的晚飯亦是-家人一年中很重要的一餐,到了年初十五,是元宵佳節,傳統愛「吃元宵」,即是吃湯圓,在中國的傳統節日中,元宵節及農曆七月七日的乞巧節在農村社會是有特别意義的,美其名曰:「中國情人節」,但在元宵節之後是春耕開始,乞巧節之後是秋耕開始,即係你們(情人)玩埋今日,明天便要收拾心情,埋首工作;食物與節日文化是相交互動的。 北京烤鸭?現在我見之而逃,因為鴨油是高三脂油及高膽固醇的元兇,況且、若要吃!粵式斬大件燒鵝/燒鸭,斬大舊燒肉/叉燒的吃法,更能滿足我的口慾。 兰州拉面?拉面有-段時間,是京菜館在桌間表演的-項活動,時至今天,機械化做出的麵條,麵料混得更好,切麵較手造更齊整適口,以前去過西北,即絲網之路,吃過地方名作:「褲頭帶麵」及「羊肉湯糢」,褲頭帶麵是舊中國山區貧民造得極粗糙的手造麵,與陽春麵相去百倍,除了思苦憶甜外,我就不明白褲帶麵有甚麼好吃;羊肉湯糢的糢,是一種麵粉做的大餅,這些糢放久了不好吃,有些人將糢撕成小塊,泡在羊肉湯内吃,竟然變成為美食,了解這些背景,若論美食,西北地區的飲食文化在中國的飲食界可以排行第幾? 豆腐是中國人發明的,這個毫無爭議,但、是怎樣發明的呢?卻是眾説紛云,有一個說法是與道教鍊丹關連,道士將石灰放於豆粥中,豆粥内的蛋白質與鈣質產生化學作用而凝結,這就是豆腐的原生品,後來豆腐衍生出軟/滑豆腐、實/硬豆腐、豆腐卜(經油炸)、豆腐皮(做豆腐時的浮面凝結品,與枝竹、腐竹同類)、腐乳(經發酵)等產品,如果要申請非物質文明的產業,應擴大一點,是豆製的產品,豆槳、芽菜及豉油(即生抽及老抽),這些都是中國人劃時代智慧下的傑出結晶品,而且極度關連民生。 每次回港我都喜歡逛上環,在擺花街的樓梯街市,有豆腐舖、有燒臘舖、草藥(鲜貨)舖、醬園等,以前尚有一些山貨店(竹器用品)及缸瓦店(民用粗陶),這些都是更重要的中國物質及非物質文明的產業。

Posted in 講飲講食 | Leave a comment

講飲講食 – 18

第拾八話 這一話講香港茶餐廳,其實許多人都講過,網上資料極多,看看維基百科,了解一下那些茶餐廳特色用語,也很有趣。 另外有兩篇由國内網友寫的文章,亦應細讀: 第一篇 原文較長,衹節錄一段在茶餐廳,伙計與食客的對話: 伙計 : 你兩個,企係呢度等,你兩個,直行入去有位,行快啲、爽手 三十秒後 伙計 : 食啲咩嘢?(兩秒後) 早餐?快餐?常餐?哥仔駛唔駛諗咁耐呀! 食客 : 咁我要快餐啦 ….. 伙計 : 講! 食客: 通粉 伙計 : (一邊飛快落單)講! 食客 : 多士炒蛋、要熟蛋 伙計 : (繼續落單) 講! 食客 : 凍奶茶 伙計 : (一分鐘後)邊個要叉燒通,舉手! 伙計 :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講飲講食 | Leave a comment

識飲識食 – 17

第拾七話 這一話是講香港飲食的,其實許多讀者都是香港人,對香港人的飲食,耳熟能詳,不過我想用一個 critical 角度去評價一下香港的飲食特色。 香港自鴉片戰爭割讓了给英國,香港人除了三年零八個月是給日本人統冶外,基本上免除了中國的那百年浩劫,所謂百年浩劫者,是指太平天國運動,列強入侵及義和團之亂,推翻滿清後的軍閥割據,日本侵華的二次世界大戰,國共内戰,韓戰,三反五反及文革,越戰等;韓戰及越戰對中國有很大的影嚮,雖然不是本土戰爭,但投入的人力物力資源,不可數也。香港免於這些苦難,由一個漁港,經百年演變,成為東方明珠,成為世界一流的商貿及財經中心。 香港聚財,始沿於英國 Adam Smith的自由貿易思想,1949年國内的許多有錢人都來了香港定居,他們帶來了許多源於北方(主要是蘇浙系)的飲食文化,我年青時約朋友吃晚飯,除去廣州式茶樓酒館外,還可以去上海鋪、潮洲館、東江樓等,選擇多矣,無他、香港其實本身是移民天堂,我們上一代大都是因為各種原因移居香港的,中國各地區飲食文化都入侵香港,但都不能成為主流,另外、香港是英國殖民地,英式鋸扒飲食亦大大影嚮香港的飲食文化,當年拖手仔時便多去灣仔的美利堅餐廳及波士頓餐廳。 若論香港的飲食特色,第一就是「夠雜」,雜的原因承上所説,就是「香港人」本身來自五湖四海(指國内)、五洲六洋(指海外),當廚者及顧客各有各不同的風俗及口味,雖不同而和,多選擇,你揀我,我揀你,各適其適,像似百鳥爭鳴,百花吐豔,這點很重要,娶老婆一個便夠,不可花心,飲食不同,天天換畫,還可自誇食家。 第二就是「夠速」,香港人時間寶貴,午飯多衹有半小時,香港的食肆很迎合這種生活節奏,餐廳多有快、常、例餐等,基本上你落單幾分鐘後,熱騰騰食物便送到你面前,不需等候,吃法國大餐要三小時,绝不適合香港人life style,如拖手仔時不可淨吃一餐,還要後續看電影等,香港人就是甚麼都要趕時間。 第三就是「夠平」,香港飲食的平與貴,輻度很大,到大酒店吃自助餐,動轍要百多元(80年代的general cost per head),但像拖定了手,準備買樓结婚時,兩個便要節衣缩食,上的是街坊小館,兩個幾十蚊就搞掂一餐,無所謂喇,吃得開心就得。 第四就是「夠彈性」,香港飲食界可以negotiable,「飯桶」可以要加底(即多飯),吃燒味鹵味飯時,可以叫走油走色,落料亦可彈性處理,例如米粉、河粉、粗麵、幼麵、陽春麵、公仔麵、烏東任揀,做法亦可改變,如「抄底」(即要改抄飯而非白飯)、兜亂(即將餸料及主食混合,像似干抄牛河),喜歡飲奶茶,又喜歡咖啡,可以叫「鴛鴦」,凍鴛鴦可以叫少甜或走糖,外國的食肆,可選擇的,是吃與不吃而矣。 第五就是「夠親切」,香港地少人多,食肆的設計及操作就是利用最少的空間,接待最多的客人,在最短的時間,賺取最多的錢,完全符合現代所有經濟學的原則;在一些餐廳專設有-些卡位式坐位,原先的設計是 maximise privacy and intimacy,拖手仔時兩個面對面,一路吃,一路馨我,好盞;但在繁忙時候,「搭檯」是為一種風俗,雖然互不認識,但要同檯吃飯,對口對面,你吃你的,我吃我的,各自修行,但總不能視對方如透明,不過大家都唔駛等位喎!都係各有著數(包括店主在內),這不單止是「雙嬴」,而是「三嬴」。 能囊括以上五項特色的,就是下一話要講的「香港茶餐廳」文化。

Posted in 講飲講食 | Leave a comment

識飲識食 – 16

第拾六話 在香港,-想起客家菜,便會想起那「醉瓊樓」,到醉瓊樓,必會叫鹽焗雞,除鹽焗雞外,尚有東江煎釀豆腐、紅燒肉(即炆五花腩)、梅菜扣肉、炸大腸等,客家人多住在珠江東面支流山區,特別是粵北梅州,他們做的醃菜,便叫「梅菜」,在市政局工作時,同仕喜歡一夥兒到灣仔悦香飯店午飯,他們做的鹽焗雞更改進一步,稱之為「貴妃雞」,食味奇佳,製法是商業祕密,「富貴太」們見到肥肉便怕,當然不會叫扣肉肥腸,這店另有佳作,是炆班尾及蒸蹯龍大鱔,我就是從那時開始,喜歡吃鱔。 客家人離鄉移居,本身極為勤儉,在食材短缺的情形下,化腐朽為神奇,潮州人更甚焉,我讀初小的時侯,約一個同學仔(潮州人)出街玩,到他家時,見他們吃午飯,吃的是潮州粥(即半飯半水的東西),佐餸的是盬醃的蟛蜞及小蝦(潮州叫「咸雜」);隨著香港的繁榮、潮州人的富有,潮州菜由街邊檔的「打冷」、發展到供應龍蝦、大红凍蟹及燒大響螺的高級食肆,但在八十年代,與朋友上潮州館吃的,多會叫蝦枣蟹枣,鹵水鵝片(鹵豆腐墊底)、川椒鸡,煎蠔餅,水瓜烙、咸柠檬蒸烏頭,胡椒味菜豬肚湯等。 潮州地區山多地少,面對汪汪東洋,取之不缺的是海產食材,米貴魚賤,吃魚當飯,故有「魚飯」之作,是將一些下價魚蒸熟涼乾,沾豉油當飯吃,另外潮州人吃粥,無可奈何也,嘗見一打油詩曰: 喫粥當然好過飯,三碗米飯變煲粥 一家大少有米吃,咸雜送粥勝牛羊 親朋友至添碗水,加餸最佳大眼雞 無餸也有腐乳伴,三碗米水飽饑腸 大眼雞又叫掾皮魚,是一種廉價海魚,潮州山地多,豬與人爭食,故少養豬,但潮州人處理牛(耕田牛)有獨到方法,真係一D嘢都唔浪費,除牛丸外,牛腩及牛雜也做得極出色,蠔烙更是吾之所愛,飲酒共吃,人生一大樂事也。 順德地區,古稱南海郡,包括現代的番禺、新會、鶴山、中山等地區,順德原名「太艮」,太艮有鳳凰山,山上有城,古稱「鳳城」,後太艮訛為「大良」,故有些菜名如「鳳城水餃」或「大良炒鮮奶」,亦是順德特作。 另順德位於珠江口地區,境內河道交錯,有江南風貌,到處魚塘桑基,經濟蓬勃,順德有「自梳女」風俗,即唔嫁人,多作家傭維生,亦由此發展出一種以家庭小菜為基礎的飲食文化。 「四邑」指新會、開平、恩平、台山,「五邑」指上述四地加上鶴山,上個世紀中國經歷百年浩劫,許多潮州人遠走東南亞發展謀生,四邑人更厲害,遠走美國、澳洲及歐洲,在悉尼的唐人街,還有一個「四邑會館」,四邑人賺了錢回鄉落葉歸根,也推動了順德菜的發展,説了這些是講明順德菜系與四邑人的特殊關係。 順德多魚塘桑基,他們養有一種華南特有魚種叫「土鲮魚」,這種魚麻煩之處是多骨絲,但順德人有辦法,就係連骨都吃埋,起魚肉後連骨絲剁爛做魚蓉,然後將魚蓉做魚餅,釀在辣椒,苦瓜,茄子裡….. 名為「煎釀三寶」, 最有特色的是將鲮魚蓉填回鲮魚内,名為「煎釀鯪魚」。 除以上談過的,順德菜系的特色菜還有: • 蜆蚧鯪魚球(此為香港羅富記特色食品) • 網油蒸鯇魚(用豬網油蒸魚,特有風味) • 蒜頭豆豉蒸鯪魚腩(鯪魚腩較少骨) • 蒜子炆風鱔 • 焗魚腸(鯇魚腸洗淨加蛋蒸或焗之) • 荷葉蒸龍江雞(龍江雞為順德著名雞種) • 蓮藕燜豬肉 • 大良野雞卷 • 粉葛赤小豆鯽魚湯

Posted in 講飲講食 | Leave a comment

講飲講食 – 15

第拾五話 港粵飲食,像似親切,其實也很佰生,原因是港粵在這二十、三十年間都改變得很緊要,我離港廿載,一、兩年才回港一行,當然沒有資格講現今的情況,我講的是歷史典故,即八十年代的港粵飲食。 在古代,粵為南蠻之地,本無甚麼飲食文化可言,唯是中原軼經戰亂,原居於北面,即黃河流域一帶的人,在歷史上都有幾次大規模的遷徒,如安史之亂、北宋滅亡,南宋滅亡,明朝滅亡等,遷移有由北轉東(往山東)、有轉西(入川)、更多的是南下(即長江及淮河),南下者更越行越遠,到珠江口三角州而止;個別性遷移者更不可星數,遷移者許多都是很有學問而有節氣的文仕,如唐代的韓愈,被貶潮州,宋代的蘇軾更慘,被遠貶往瓊州(今海南島),俗話說:「先到為主,後至為客。」我追源過我的遠古祖先,原居住於黃河河套以西的地方,後沿黃河東進,經江淮入福建,最後在廣州近郊的花縣馬溪定居,所以以下講甚麼「廣東人」,其祖籍多是外來的,不是遠古的南蠻遺族,當然外來的與本地的集居而互相通婚,是完全有可能的。 粵之飲食,共有四個分支:包括廣州市系、客家系、潮州系及順德系;先講廣州市系,屈大均《廣東新語》載:「天下所有食貨,粵東幾盡有之,粵東所有之食貨,天下未必盡也。」可以說廣東的食材包羅萬有,鲍參翅肚不在話下,如東南亞出產的燕窩,源於中國西南(即貴州及廣西)的吃蛇吃狗風俗,也流存於廣州市系中,做法也特別,水產類多蒸,調味喜用薑+蔥或蒜頭+豆豉,喜用鹽及豉油(即生抽), 亦特有用蠔油或蝦醬調味,在第九話講過的「飽亅及「餃」都可以追朔到北方的菜系,不過廣東人創意性強,「飽亅及「餃」都改良過,適合南方人的口味,例如「餃」一項,有蝦餃、燒賣、雲吞、(鳳城)水餃、咸水角及芋角,其多元化及藝術化程度,已遠遠超越過北方制作的餃子。 粵之飲食,尢喜湯水,善用動物內臟,如南北杏菜乾煲豬肺湯,西洋菜煲鮮陳腎湯,鮮陳腎者,新鲜及乾晒醃好的兩種鴨腎也。粵之飲食,喜咸而不嗜辣,因為地處熱帶及亞熱帶沿海,氣候酷熱而潮濕,不用吃辣椒已多汗,多吃鹽以補充因出汗而失的鹽份,腐乳、(梅香)咸魚及粵式臘鴨就是廣東人的最特別的二次製作的咸味食材。 粵之早餐粥品,尢有特色,做法是用熱粥生滾食材,如牛肉碎,豬肉片,魚片等,著名的有艇仔粥(内有豬皮、魷魚、牛肉碎),及第粥(内有豬肚、豬腰、豬潤及肉丸),生菜鯪魚球粥等。另配有油炸鬼、牛琍蘇及各式腸粉。 以前聽一些長輩說,一個新廚(粵廚)來見工,是龍是蛇,考兩樣嘢就夠,第一樣是咕嚕肉或叫酸甜排骨,考的是選肉、切排、醃味、撈粉上料,油炸,及最後做那甜酸獻的功架,那甜酸獻是用茄汁及醋做成,并合在红及綠色的青椒片,再加波蘿件,能夠做到又甜又酸,但又不過甜不過酸,不易為也,主要是考試廚師的調味或味道控制能力。 另一樣是炸子雞,看似例牌工作,有次見過一個高手作炸雞,是用慢火燒油,然後用熱油淋雞,雞剛熟便停,否則過火,保存不到雞的鮮嫩,稍為涼一會及去油,便斬件上桌,全雞應共斬廿六件,不多不少,而且要各件大小適中;這個測試,是考驗廚師火候控制的能力及用刀斬切的能力。

Posted in 講飲講食 | Leave a comment

講飲講食 – 14

第拾四話 中國的有所謂八大菜系之說,是指:魯菜、川菜、粵菜、淮揚菜、閩菜、浙菜、湘菜、徽菜;但據我了解,可能都是不盡不實的分類,要真正成為一個獨特的菜系,必須要完全附合以下三項條件: 第一要有獨特的食材; 第二要有獨特的煮法及口味;及 第三要有獨特的地域或民族文化。 魯菜在八大菜系排頭,實有原因,古中國之國都,由漢唐洛陽、長安(今西安)而東移,到宋時的汴京(今開封),從北至南,到明之金陵(今南京)而到明成祖之北回燕京(今北京),甚至滿清一代,魯菜曾經輝煌過,漢代《鹽鐵論》一書指出,能夠控制鹽與鐵的生產,就可以控制整個國家政冶經濟,所以鹽與鐵的生產一貫是國營企業,而鹽官更是肥缺,自古齊魯之地是供鹽之地(稅收),另亦接近京畿北京,是明清兩代官僚的集散地(稱直隷省),山東沿海亦出產中國名貴食材如鮑魚、海參及對蝦,經百年浩劫(即由林則徐的鴉片戰爭至鄧小平的政革開放),現今的魯菜的精華盡失,至於不入列入八大菜系的「京菜」,其實脫胎自魯菜,可惜、能夠留存下來的,僅片皮填鴨一項。 以我分折,淮揚菜、浙菜和徽菜同屬一系,或可稱為蘇浙菜,是長江下遊地區魚米之鄉的華東系統,這裡古為吳、越、楚之國,物產豐盛而多樣化,兼是文人精粹,商賈云集之地,一貫是中國財經基地,淮河流域的運河水道,貫穿中國南北交通,掦州之市,更是宋代以來的經貿中心,蘇浙菜經百年浩劫,在近二十年才翻轉過來;我將徽菜列入其中,是因為那些「徽商」,他們大半生都在江南活動,吃喝都是在蘇浙菜系統,晚年退休回鄉,便將蘇浙菜系統的精華,帶回鄉里家中,實質安徽省物資貧乏,如果不是這樣,安徽人也不要離鄉別井,出外搵食,成為岀名的「徽商」商團。 川菜的成因是地處西陲,與中原地域有天險相隔,相對地較少受戰亂影嚮,但若論飲食,名為「天府之國」,食材當然不缺,但高級食材必須從沿海轉運內陸,所謂名菜,皆學源自江南,民間之吃,喜肥、咸加辣;肥者,天府之國多產稻米,肉類較少,平常人家不是時常有肉吃,故川人喜肥;咸者,川人吃的是井鹽,產鹽自古受一小撮人控制,49年前,鹽在四川是貴重物資,故川人喜咸,以前缺也;辣者,四川多地濕嚴寒,吃辣椒有驅濕提熱出汗之效,故川人嗜辣成狂,有其地域氣候因素。 湘菜或湖南菜,以菜論菜並無特色之處,湖南是内陸城市,高級食材必須從沿海地方轉運內陸,所謂名菜,皆源學出於江南,出名的是當時一些軍閥或財閥在那裡留下的一些小故事堆砌而成。湖南人亦嗜辣成狂,與地域氣候相關。 閩菜或福建菜又很不同,地處中國東南海岸,自宋代開始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東方地點,例如位於福建的泉州在宋元間是大港口,到明朝第四個皇帝仁宗封鎖海路後才沒落,閩菜其實都很出色,可惜相對於華東系統的蘇浙系,那種中國文士的風情不夠,相對於華南系統的港粵系,又缺少那種中西文化互相衝擊的激情,雖然如此,台灣菜系卻深受其影嚮。 中國其實尚有西北系,即清真飲食,亦古絲绸之路之食,食料主要是羊,煮法著重用香料,是回族的飲食文化衍生。另有東北系飲食,即東三省飲食,不過這些地方都不是食材豐富之地,生活習慣是基源於滿州族及蒙古族文化,大碗酒大塊肉的粗豪,此情不再,近代的飲食習慣亦趨向於嗜辣。 明天講的是我最熟識的港粵系飲食文化。

Posted in 講飲講食 | Leave a comment